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數字麻木症”是常見但大部分人意識不到的思維誤區。

曾獲美國商業及個人理財作家最高榮譽“傑拉爾德·羅布傑出商業財經新聞獎”的加里·貝爾斯基、以及美國行為經濟學與決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托馬斯·季洛維奇在合著的《增值陷阱:聰明人必須知道的花錢藝術》一書裡就專開一章詳細為讀者介紹了這一點。

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一、只看數字大小

很多人常常混淆貨幣的“票面價值”和“實際價值”。比如,A當年花了50萬買房子,後來以30萬轉手;B同樣是花了50萬全款買房,後來以40萬賣出去。那麼我們可以說B就一定比A賺得更多嗎?答案是,不能。因為我們還得考慮兩人買賣房子期間的物價狀況所引發的購買力強弱,就像2020年的40萬和1998年的30萬顯然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購置房產被普遍認為是最穩妥的投資,甚至有的人試圖通過購置房產實現財富增值。他們認為自己只要在房價低時購入,在房價高時賣出,就能賺取差價。這其實就是掉入數字陷阱的一種表現形式。因為房價的高低和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有關,房價低的時候,可能只需要花2萬塊就能定製全屋傢俱,房價高的時候,卻要花上6萬。房價買賣高低的差額未必能填補上通貨膨脹引發的整體購買力差距。

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二、只看數字出現的次數

我們買彩票的時候,是不是很少會買上一期出過的號碼?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出現過的數字不會重新出現。但事實上,每一輪開獎,每個數字出現的概率一直都是相同的。不選上一期重複的數字,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縮小了中獎的概率。這種忽視基本概率,不考慮整體狀況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最常見的是為一兩次的失敗自暴自棄,卻不回想自己一直以來較為穩定的發揮;等等。

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三、只看“小數變大數”的顯演化,忽視暗演化。

比如明白每天多賺1塊錢,1年之後就有365塊,每天少1塊,1年之後也會少365塊錢。但問題是,很多理財陷阱往往是包裹在增減之間的。尤其當增量小卻頻次多,而減量小頻次也少的情況下,人們更容易掉坑。就拿買賣股票為例,很多人對股票正常的波動過分謹慎,在股票有輕微下跌時就急忙拋售,試圖保住自己在股價上漲時賺取到的利潤。有些人更是反覆進行這樣的操作,以為每次保住一點點紅利,積少成多也能賺取不少錢。但這其實忽略了每一次買賣股票時需要繳納的交易費用,而這筆費用累積起來金額也不少。

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四、數字錨定

這幾乎是商家必用套路。當我們不瞭解某樣東西的實際價值時,很容易受困在已得知的數字裡。有些生活經驗不豐富的人會有意識要砍價,但砍多少他們不知道,所以就只會在賣家定出的價格範圍內稍稍砍低。比如某件手工藝品賣200塊,人們還價的金額就會在100—150塊之間,甚至更高,但也許這件手工藝品的價值只有20塊!從成本來看,我們就被賣家的定價數字擺了一道。

當然,物品的實際價值和人們的心理價值還是存在差異的。我就願意花150塊去買一個成本只有20塊的手工藝品,如果賣家在我願意支付的價格裡還能再便宜50塊給我,那麼我就還是砍出了優惠價。

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那麼要怎樣打破思維誤區呢?加里·貝爾斯基和托馬斯·季洛維奇在《增值陷阱:聰明人必須知道的花錢藝術》裡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知識是克服行為經濟障礙的關鍵。認識到自己傾向於某種思維方式或行為模式,你就啟動了糾正它的過程。

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① 不單純比較數字的大小。要思考圍繞著數字本身是否還會產生變動、金額依存的社會通貨膨脹率、數字起作用的條件背景等等。

② 明確在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數字出現的基本概率相同。轉變自己認為數字不會重複出現的潛意識。

③ 警惕由商家單方面規定的數字。這其實也是三家比價的意義。不只是為了找出最優惠的一家,還是為了找準最合理的起始參考價,讓我們能夠清楚瞭解商家是宰客還是良心價,再決定如何還價。另外,喜歡盯著信用卡最低還款額還錢的人要注意,最低還款額實際上也是數字錨定的一種。每次都只還最低款,也意味著要擔負更多的利息。

一見數字就想偏,這三個思維誤區與數字有關

你還知道哪些思維誤區?歡迎評論分享!

(全文配圖均來源網絡,侵權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