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問出處,共同書寫光榮——向民間援鄂志願者致敬

英雄不問出處,共同書寫光榮——向民間援鄂志願者致敬

武漢復甦,英雄凱旋。各路援鄂力量中,一個特殊群體受到關注,那就是以個人身份自發加入戰“疫”的志願者。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與整建制的“國家隊”“正規軍”相比,他們也許有些“小眾”和“非主流”。在他們的歸途中,或許沒有太多的鮮花掌聲,沒有高規格的優待禮遇,但他們同樣是值得我們稱頌的英雄。他們義無反顧、無畏逆行的身影,值得我們感念和銘記。

︱個體醫生莫仁雲︱自帶兩大箱中藥奔赴武漢戰“疫”最前線

“如果我倒下,不再回來,請不要難過,不要悲哀,我死你生,這是我對生命真正的熱愛;如果我回來,請不要慶功,不要厚待,杏林門下,救死扶傷責無旁貸……”

3月13日,圓滿結束援漢任務的廣西醫生莫仁雲,在自己的抖音賬號裡發佈了這樣一段視頻。動人的詩句配上醫護人員艱苦奮戰的畫面,引得數千網友淚目和點贊。

今年35歲的莫仁雲,是廣西來賓市思練鎮的個體診所醫生。從事全科醫療工作10餘年的他,深知救死扶傷是自己的神聖天職。疫情發生以來,他每天通過手機關注武漢動態,迫切希望能到前線做點什麼。2月8日凌晨1時45分,夜不能寐的莫仁雲,在朋友圈寫下請戰誓言:“自願報名參加一線救治工作,不計報酬,不計個人安危,全力以赴……”。

對於丈夫的決定,妻子韋小麗堅決反對:“太危險了,你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麼辦呀。”但她也知道,醫者仁心的觀念在莫仁雲的心中根深蒂固,最終還是同意了丈夫的決定。

克服了溝通聯繫不暢、防護物資不足等重重阻礙,莫仁雲2月15日終於抵達武漢。自帶兩大箱中藥的他,被安排在武漢市第七醫院六病區純中醫病房,當日就投入緊張的工作。

剛開始那幾天,莫仁雲面臨不少難題,他總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防護服緊缺,他穿戴好後就儘量延長工作時間;N95口罩不夠,他就多戴幾個普通口罩支撐;人手緊張,他就一人分飾多角,先在藥房煎藥,再進病房診療……

由於工作認真負責,莫仁雲後來被委任為病區負責人,主管病區醫護人員排班及協助專家診治疑難病患。整日忙碌奔波的他,偶有休息時間都用來和患者拉家常,為他們作心理疏導,和不少患者結下了深厚友誼。“這個廣西小夥很不錯!”患者黃先生一提起莫仁雲就禁不住豎起大拇指點贊。

在莫仁雲和團隊成員的精心施治下,第六病區多數患者病情在1至3天緩解。病區共收治68名患者,66人痊癒,2人轉院,達到了預期目標。

4月1日,結束了隔離觀察的莫仁雲,獨自登上返程列車,一如當時隻身前往武漢。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剛一出站,就看到家鄉忻城縣衛健局局長和好友們手捧鮮花迎接。14天后,縣裡舉行隆重儀式,來賓市委常委、忻城縣委書記為他戴上抗疫英雄綬帶,上千名鄉親父老自發前來為他接風。

“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從沒想過接受這樣的待遇。”表彰過後,低調的莫仁雲匆匆回到鎮裡,重新開張自己的小診所,“鄉親們還等著我看病呢!”

︱養老護工王義秀︱留下僅有的3000元和遺書,義無反顧衝鋒向前

王義秀今年41歲,是安徽巢湖市一家養老機構的養老護理員。2月中旬,得知武漢市洪山區社會福利院工作人員極度緊缺的情況後,她主動請纓前往一線支援。從事護理工作的她深知病毒危險,在決心抗“疫”的同時,也做了最壞的打算,甚至提前寫好了遺書。

回憶臨走的那天,王義秀至今記憶猶新:“平時很少做飯的兒子,起了個大早,特意給我燒了兩道菜,告訴我雖然很捨不得,但他堅決支持我的選擇。我一邊吃一邊流淚,心裡很不是滋味。但國家有難,咱們能出一點力就不能袖手旁觀。”

熟悉王義秀的人都說,她照顧老人是一把好手,既有愛心,又肯吃苦,沒有什麼活是她幹不好的。然而在武漢,王義秀還是碰到了未曾料想的難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安全防護。和以往工作不同,王義秀在照料老人之前必須“全副武裝”,防護服、隔離衣、口罩、眼罩、防護靴……“穿脫一次需要兩小時。每次剛穿好,裡面的衣服就已經溼透了”,王義秀說,雖然不好受,但一點也沒有耽誤她為老人送餐送水、打掃房間、消毒物品。

“剛開始挺害怕的,一聽到樓下救護車的聲音,心裡就打戰。但是怕也沒用,我既然主動報名了,就必須堅持下來,必須完成任務!”王義秀說,到後來她對救護車的聲音已經“麻木”了,心裡只想著怎麼把老人照顧好。

對待老人無微不至,對待自己則一切從簡。在武漢期間,王義秀和其他志願者的生活條件非常有限,但沒有人為此抱怨。“開始幾天只有泡麵和餅乾,後來條件改善了,大家就用電飯煲燒點簡單的飯菜。”王義秀說,“每天都能吃到一點肉,已經很知足了。”

工作之餘,王義秀最惦記的還是家人。80多歲的公婆身體怎樣?兒子有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王義秀覺得對他們充滿了虧欠。在她臨行前匆匆寫就的“遺書”裡,除了留下僅剩3000元的銀行卡密碼外,更多的內容是對家人的歉意,希望他們能理解自己的選擇。

如今,結束支援任務的王義秀已經重返工作崗位。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給久違的老人們一人一個大大的擁抱。有老人說她是大英雄,她笑著說:“什麼英雄啊,我就是去幹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還是那個小王,大家有事就喊我,隨叫隨到!”

︱“雨衣妹妹”劉仙︱前線醫護人員顧不上生死,讓他們吃上熱乎飯菜就是我最大的貢獻

近日,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在聯合國網站推薦了全球10位年輕人參與抗“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四川青年黨員劉仙。

劉仙之所以備受關注,緣於她在抗疫前線表現出的勇敢、大愛和善良。得知武漢醫護人員常常吃不上一頓溫熱的飯菜後,2月3日,她帶著廚師和200多斤豬肉、300多斤大米和19套雨衣,從成都“逆行”十幾小時前往武漢。第二天就開工做飯,免費為武漢的醫護人員送餐。

初到武漢時沒有防護服,只能穿著雨衣“勇闖”各大醫院,大家親切地稱她為“雨衣妹妹”。“當時只考慮離自己做飯的門店近一些,選住的小區有24例感染,很多人問我怕嗎?怕,很怕,真的很怕,但是根本沒有時間去害怕。”劉仙告訴記者,按照平均每天500份盒飯來算,差不多每天需要一頭豬,而疫情初期武漢買肉非常困難。於是她想盡了各種法子,聯繫愛心協會、志願者、媒體等,通過各種途徑“化緣”,豬肉才有了保障。

在武漢的40多天裡,劉仙和她的團隊一共送了2萬多份愛心盒飯,還募集了350萬元的醫療物資。買菜、做飯、送餐、幫助醫院募集物資,每天都如同旋轉的陀螺。當時武漢彙集了全國各地的志願者,有一次劉仙募集到十幾噸物資,在志願者群裡發出求助後,不到半個小時,便有30多輛車集結在高速路口幫助轉運物資。“相比醫護人員,我們的困難算不了什麼。”劉仙回憶說,有一次她給醫護人員做了兩種口味的飯菜,問他們喜歡哪一種。醫護人員卻說,“不挑,都很好吃,可能過幾天就不一定吃得到了。”這句話深深擊中了劉仙,她和同事在回去的路上哭了一路。

回到成都後,劉仙發起成立了“雨衣公益”。令她氣憤的是,“雨衣妹妹”這個名稱被人惡意申請搶注了商標。“我已經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進行了投訴,現在正在走流程。”劉仙講到,“雨衣妹妹”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做公益的人,她會把公益一直努力做下去。“黑龍江綏芬河N95口罩、防護服、一次性醫用口罩告急,請大家踴躍籌集……”這幾天,劉仙和“雨衣公益”志願者們又開始忙起來了。

︱“山東兄弟”孫吉國、許德強︱吃著自帶泡麵堅守在武漢街頭傳遞溫暖力量

“當時也沒多想,只想去武漢幫點忙。大的貢獻咱做不上,抬抬扛扛的活還是可以的。”帶著山東人特有的豪爽和樸實,孫吉國和許德強開著麵包車,每天奔波在武漢街頭,接送醫生、運送物資,55天行駛2萬多公里。看似平凡的付出,脈動出的是堅韌而溫暖的力量。

孫吉國和許德強都是山東沂水縣人,兩人是多年的好友。1月30日,他們帶上護目鏡、防霧鏡布等防疫物資和2000斤橘子,自駕車前往武漢捐送。“把帶去的物資送給醫院後,聽說當地有個志願者車隊叫‘守護醫者’,我們就留下來做起了志願者。”孫吉國告訴記者,愛心車隊成員最初只有20多人,後來發展到近300人,大家都在力所能及為武漢盡點力。

去武漢時,他們帶了十幾箱泡麵,打算在車上吃住。留下來當志願者後,當地政府幫他們解決了吃住問題,可這十幾箱泡麵還是被他們吃完了。許德強笑著說:“晚上要吃宵夜,山東人比較能吃。”能吃,是因為勞動強度大,裝車、運輸、卸貨、分發物資、接送醫護人員,經常從早上一直忙到深夜,有時累得都彎不起腰。50多天的時間裡,他們幾乎跑遍了武漢各大醫院和社區。聽到一聲聲“謝謝”時,他們總是回答:“都是儘自己一份力!”

在武漢的日子裡,溫暖往往無時無刻不在。有一次,晚上六點多,孫吉國著急要送一批貨,而手機卻沒電了,無法導航。看到路邊有個人在充電,他就上去想求著充一點兒,但那人害怕傳染,本能地拒絕。當時孫吉國委屈地落了淚。就在這時,值班民警跑過來問什麼事。一聽孫吉國是志願者,給他打了個敬禮,幫他充了電,還給他送來了熱乎乎的盒飯。民警的舉動讓孫吉國淚眼婆娑,心裡頓時覺得無論多少付出都值了。“雖然現在回到山東了,但並不影響我們繼續參加公益活動。能幫到別人,是件快樂的事。”孫吉國說道。

重疫無情,人間有愛。平凡的個體,力量或許微小,但匯聚到一起就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文中提到5人只是千百來自民間的志願者代表,他們胸懷家國、無私奉獻,為抗擊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集結,讓我們看到新時代中國人民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的精神風貌;他們的壯舉,讓我們堅信,再大的風險挑戰也擊不垮英雄的中華民族!

(本文刊載於2020年第9期《中國紀檢監察》,作者:趙振宇 劉來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