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4月22日,在海興縣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整理特色農產品。海興縣啟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推進特色扶貧產業發展。 通訊員史得江攝

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海興縣前呈村村民王立河(左)、楊連香夫婦在自家的漁網加工車間操作機器編織漁網。王立河因車禍致高位截癱,在產業扶貧措施的幫助下實現脫貧。(河北日報資料片) 通訊員苑立偉攝

2017年,海興縣摘掉戴了23年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成為全國首批脫貧摘帽縣。2018年,該縣84個貧困村全部實現出列。2020年,剩餘的135戶290人將實現脫貧,全面完成脫貧任務。

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海興縣因地制宜,創新推出“3+2”健康扶貧模式,大力發展特色扶貧產業,不斷深化“五個一批”就業扶貧脫貧機制,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實際的路子,助推該縣脫貧攻堅,築牢返貧致貧防線。

“3+2”健康扶貧,讓貧困患者看病無憂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

2015年,海興縣在對貧困人口進行梳理識別時,發現其中60%的人口都是因病致貧,沉重的醫療費用負擔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重要制約因素。健康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一環,如何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讓貧困患者病有所醫?

2016年,海興縣創新推出了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加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的“3+2”健康扶貧模式。

今年66歲的仝炳甫曾是海興縣辛集鎮劉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4年前,因治療妻子的乳腺癌,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平日主要靠他務農來維持生計。不幸的是,去年,仝炳甫患上了小腸間質瘤,這讓已經脫貧的一家再度陷入困境。

“這次生病住院,我的醫藥費近4萬元,各種保險報銷後自己只花了3400多元,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健康扶貧帶來的實惠。”仝炳甫說,以前生病因擔心住院花錢多,不願去醫院,大小病都是靠忍著、拖著。如今,先看病後交錢,出院時,只需掏自付的一部分費用,大大緩解了家庭困難。仝炳甫的身體恢復得不錯,村裡為他安排了公益崗位,在村裡打掃衛生。他說,“健康扶貧政策真好,不僅讓我們看病無憂,還提高了我們貧困患者的生活質量。”

為了進一步減輕貧困群眾的醫療負擔,海興縣在嚴格落實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的基礎上,自2016年開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按每人每年300元購買了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

“貧困群眾因病或意外在鄉鎮醫院以上醫療機構住院治療的,在醫保目錄之外的自付藥品、材料費用對於他們來說仍是很重的負擔。”海興縣扶貧辦主任陳景昭介紹,有了疾病醫療商業補充保險,這些費用500元以上的按80%報銷,限額2萬元。住院治療期間,每天給予30元住院補助,單次補助不超過90天,年度補償限額180天。幾年來,共為貧困群眾報銷自付醫療費用1400餘萬元。

海興縣深入推進“3+2”健康扶貧模式,全面落實農村貧困人口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各項醫療保障做到“一站式、一個窗口”即時結算,實現“6個100%”,即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率100%、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和資助率100%、貧困人口大病保險參保率100%、醫療救助政策落實率100%,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喪失勞動能力的重度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助率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建設達標率100%,實現了“拿藥不出村,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健康扶貧全覆蓋。

特色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有穩定增收渠道

脫貧離不開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樣離不開產業。

近年來,海興縣委、縣政府把光伏扶貧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採用“政府+企業+貧困戶”的合作模式,整合流轉了1.5萬畝鹽鹼地,建成年發電收益5億元的光伏領跑基地項目併網發電,群眾實現增收975萬元,成為全縣富民支柱產業。同時,引進了協和、雄暉兩家集中全扶貧模式電站,建設了24個村級光伏發電站,每年收益1100萬元。

持續的光伏扶貧產業收益,大大提升了該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氣。在保障村裡基礎設施有序改善的同時,可以安排更多的公益崗位,助力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光伏扶貧產業具有一次投資受益年限長、經濟效益好、見效快的特點,是實現產業扶貧目標最穩定、最有效的扶貧措施。陳景昭說,產業扶貧關係到脫貧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他們積極探索產業扶貧新模式,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力提升扶貧產業的主動力,逐步消除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空殼村”。

4月14日,在海興縣辛集鎮苑家堤頭村西,2500平方米的廠房已經改造完成,9臺漁網加工機器已全部進廠。黨支部書記苑仲健說:“承包合同一簽,‘五一’就可以開工啦,以後每年村集體可以收入30萬元。”

苑仲健介紹,苑家堤頭村是貧困村,以前村裡沒有集體經濟,村民基本靠務農、打零工來維持生活。但是,村子的區位優勢明顯,四周村莊密集,位於4個村子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

“苑家堤頭村漁網加工項目作為產業扶貧項目在我們村落成,真是個好機會,以後我們可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了。為了將經營風險降到最低,漁網加工廠採取承包經營制。我們對外招租,合同一簽至少3年。承包經營收入作為村集體收入,每年收益30萬元。這筆錢用於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事業。”苑仲健說,辛集鎮漁網加工多為家庭式作坊,生產品種多,附近有許多網機熟練織工,能夠為許多貧困戶帶來就業崗位,幫助他們穩定脫貧。

“漁網加工廠運行起來需要60多名工人,我們和承包商籤合同時約定好,就業崗位優先提供給貧困戶,現在已經報名想來上班的有20多名貧困戶了。”苑仲健笑著說,“以後有了穩定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愁脫貧不怕返貧了。”

海興縣還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全縣9個貧困村實施1514畝秋雪蜜桃、香酥梨等扶貧特色種植項目,貧困村和貧困戶已初步受益。依託秋雪蜜桃扶貧產業園,在蘇基鎮張常豐村實施了“林下野兔養殖”試點項目,發展特色養殖。同時,著力推進電商扶貧產業項目,啟動了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投入1500萬元在全縣84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500人以上的行政村設立農村電商服務站,推動電子商務與貧困村產業融合。通過強力推進特色扶貧產業發展,讓貧困群眾有穩定的增收渠道。

“五個一批”就業扶貧,助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現在不再躺著吃救濟了,自從當上門衛,每月能拿到2600塊錢呢。”4月14日,在海興縣鵬程商貿有限公司,韓振新談起現在的生活,開心地笑了。

今年50歲的韓振新家住西曲河村,4年前因一場車禍,14根肋骨骨折,因為治病家中欠下了10多萬元的外債,如今只能乾點輕活。不幸的是,兒子患有腎病,也幹不了重體力活。去年4月,韓振新被海興縣鵬程商貿有限公司聘為門衛,每月都能領到“固定工資”。他說:“現在,日子過得好多了,生活也有了奔頭兒。”

像韓振新一樣,很多貧困勞動力幹不了重體力活,但也有一定的勞動能力。海興縣統籌全縣光伏扶貧收益等資金,開發村保潔員、生態護林員等崗位,並通過將扶貧資金入股到鵬程商貿等龍頭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目前,全縣已為貧困群眾提供社會服務公益崗位和貧幫貧公益崗位1653個。

對於那些身體殘障、智力健康的貧困戶,海興縣通過技術培訓和業務支持讓他們熟練掌握應用電子商務實現增收,幫助他們在網上經銷小商品和手工製品。

4月14日,在海興縣蘇基鎮鄭龍窪村的魚塘,正在投放剛運來的一車草魚、鯉魚等魚苗。鄭連鵬一邊用手機拍照,一邊發微信朋友圈:來魚了,又肥又大,垂釣者們看過來。

今年32歲的鄭連鵬,由於先天身體殘疾,從事工作很受限,但他很有經濟頭腦。從2016年開始,他一直通過手機銷售海鮮。駐村工作隊瞭解他的情況後,幫他申請了5萬元的小額扶貧貸款,並幫忙協調了村裡20畝地的坑塘,讓他改造成垂釣園來增加收入。

“國家政策真好,真是扶貧扶到了心坎上,讓我這小買賣越幹越紅火啦。春夏秋我經營垂釣園,冬天賣海鮮,去年收入了4萬多元呢。”鄭連鵬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貧困的志氣。等靠要沒意思,周圍的人也看不起。有人幫、有人扶是好事,關鍵還要靠自己幹,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韓振新、鄭連鵬都是海興縣推進就業扶貧的縮影。為加快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步伐,海興縣實施微小產業從業一批、公益崗位安置一批、就地務工吸納一批、個人創業發展一批、勞務輸出轉移一批的“五個一批”就業扶貧工作機制,幫助貧困群眾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加大就業幫扶政策力度,確保全縣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從而實現穩定脫貧。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轉變觀念很重要,得讓大夥兒心熱起來,手動起來。”海興縣委書記陳建說,“脫貧摘帽只是一個新起點,鞏固脫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是必須打好的一場硬仗。我們不斷強化幫扶機制、督查問效機制、防貧長效機制,為的就是,在小康路上,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河北日報記者王雅楠)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