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病患者為什麼要查“血常規”?


風溼免疫病最易首先引起血液系統的異常改變,通過檢查血常規可大體判斷哪一類風溼免疫病。


血常規是風溼免疫病患者的必查項目之一,尤其是初診初治的病人。因為風溼免疫病最易首先引起血液系統的異常改變,通過檢查血常規可大體判斷哪一類風溼免疫病。那麼血常規裡的項目都代表什麼意思呢?


“常規”二字常常翻譯為Routing,故血常規常縮寫為血RT或Rt,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白細胞分類計數、血紅蛋白數量、血小板計數等內容。雖並非特異性檢查,但稍有異常都會由血液攜帶其各種信息傳達出來。


一、白細胞異常


白細胞計數減少


常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混合結締組織病、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見於類風溼關節炎,當類風溼關節炎出現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缺乏、脾大時又稱Felty綜合徵。


白細胞計數增加


幾乎見於每一個成人斯蒂爾病(still)的患者,有75%的病人白細胞≥15×10^9/L,有的患者甚至出現幼稚細胞而呈現類白血病反應,同時可有高熱、皮疹、肝、脾、淋巴結腫大等。


其它可引起白細胞輕度增高的風溼病有:風溼熱、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系統性血管炎包括過敏性紫癜、大動脈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白塞病、變態反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等。


淋巴細胞


英文縮寫:L%或LY%:增多多見於病毒感染。


中性粒細胞


英文縮寫:N%或NE%。中性粒細胞增多和減少與白細胞計數意義相似。


嗜酸性粒細胞


英文縮寫:E%或EO%。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等)、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某些惡性腫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統惡性疾病等)。風溼病中可見於類風溼關節炎、肉芽腫性血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常見於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及大手術及某些傳染病的早期。


嗜鹼性粒細胞


英文縮寫:B%或BA%。


嗜鹼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嗜鹼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及某些轉移癌。


二、紅細胞計數


紅細胞計數增多:


可見於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缺氧等。風溼免疫病罕有紅細胞增多症的報道


紅細胞計數降低:


常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以溶血性貧血為首發症狀的系統性紅斑狼瘡病例很多,其它的還見於類風溼關節炎、乾燥綜合徵、大動脈炎、系統性硬化、多發性肌炎/皮肌炎等。


三、血紅蛋白(也稱為血色素,Hb或HGB)


血紅蛋白增多:


生理性增多,見於高原居民、胎兒和新生兒、劇烈活動、恐懼、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見於嚴重的先天性及後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攜氧能力低的異常血紅蛋白病等;也見於某些腫瘤或腎臟疾病。


血紅蛋白減少:


生理性減少,老年人由於骨髓造血功能逐漸降低,可導致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下降;病理性減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所伴發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因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所致紅細胞破壞過多而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心臟體外循環的大手術或某些生物化學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


四、血小板計數


血小板計數增多(>300×10^9/L)


常見於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應性關節炎等。


血小板計數降低(<100×10^9/L)


①生成障礙: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

②破壞過多:見於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亢。

③消耗過多:見於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④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巨大血小板綜合徵。


在風溼病中則常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以血小板減少為首發症狀的系統性紅斑狼瘡屢見不鮮,還可見於抗磷脂抗體綜合徵、乾燥綜合徵、重疊綜合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