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作者喜欢明月的感情是对还是错?

用户9438892370106


《静夜思》作者喜欢明月的感情,当然是对的。不仅对,而且是有依据的。凡是受中华文化哺育的中国人,没有不喜欢月亮的。

我们先读一下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面,我就从心理、历史和现实的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李白喜欢明月的依据:

首先说心理依据:喜欢明月的感情,源于远古华夏民族的月亮崇拜

原始初民将月亮视为神灵,将月亮女神视为华夏民族的母亲和保护神,所以就产生了月亮崇拜。中国人对明月的喜欢,就根植于月亮崇拜。

上古先秦时期就有祭月之礼。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到了隋唐时代这种因月亮崇拜而进行的君王祭月之礼已经深深影响民间,从而逐渐脱去祭礼的某些仪式,而在民间转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风俗习惯。

其次看历史依据:从历史的角度看,喜欢明月的感情是有历史渊源的。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陈风·月出》就开启了历代望月怀人诗之先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望月思人的抒情诗。诗人将明月的皎洁美好与佼人(美人)的窈窕动人联系起来,将月夜迷茫的意境和诗人惆怅的情调相互映发,读起来让人觉得无限美好,且带有淡淡的忧愁。《月出》开启了见月怀人诗歌的先河,一经此诗启发,见月怀人诗歌便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历代诗人的笔下,而且常写常新。

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将明月和闺思交融抒写,成为后世咏月诗词的重要母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到南朝谢庄的《月赋》,月亮已经成为异地相思者共同的精神寄托: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李白《静夜思》由明月而思故乡,是这种历史情感的自然发展。

最后再看现实依据: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明月是远在异乡的游子能够看到的“家乡之物件”,正如唐诗中所写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故乡情是中国人带根本性的情感,故乡是养育了人的扩大化母体,除了自然肉体的联系外,故乡还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人生的初始点,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必然归宿,所以当游子身在异乡为异客时,抬头看见那个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月亮时,必然会将浓浓的思念与月亮相联系,将其作为故乡的理想象征物。杜甫就曾无限深情地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热爱故乡,连带故乡的月亮也是最好的、最明亮的了。这样,再来看李白的《静夜思》,就不难理解了。

当代诗人彭邦桢的新诗《月之故乡》可以说是对《静夜思》的继承和发展: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其实,喜欢月亮的,不只是诗人李白,凡是受中华文化哺育的中国人,没有不喜欢月亮的。


诗词学院


《静夜思》作者喜欢明月的感情是对还是错?

(原创)《静夜思》是唐朝诗人李白寓居安陆(今属湖北)时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在八十年代就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自唐朝以来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受到小学师生的喜爱,常常被老师指定为必背课文。因此很多诗词爱好者,从读小学熟背后,直到晚年记忆犹新。

全诗是: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天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试译如下:

皎洁的月光照在床前,

怀疑是地上结上白霜。

抬头望见天上的明月,

低天想念远离的故乡。

赏析如下:

李白具传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远祖流寓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五岁时因随父亲迁居锦州(今四川江由)清廉乡。他受过道家、纵撗思想的影响,也受过孺家思想的一些影响。因而思想较为复杂,他离开四川漫游,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后来寓居安陆。此后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广交名人,写作诗文,誉满京师。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浪迹天涯,但是在他的心中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仍然是故乡的巴山蜀水。

李白的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月夜游子思乡的图画。这首诗最为出奇的是“疑是地上霜”。“疑”,道出了游子心境的迷离、恍惚,“霜”可见月光的清冷皎洁。究竟是月色似霜,还是“霜”痕似月色?是错觉中的“疑”迷,还是"疑"迷中的错觉?真正是一虚一实,虚实难辨。

远离故土侣游子在这孤独的夜晚,思念魂牵梦绕的故乡,辗转难眠,信感孤独和清冷,于是,在一抬头低头之间,便沉浸在这虚虚实实,梦幻般的虚实,凝成了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之中。

这首诗明白如话,而又细微邈远,倾诉出作者在天涯孤旅的生涯中,那缕缕的乡愁。也道出了人们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情,使世代读者与作者产生了离乡情结的共鸣。

至于题主提出的喜欢明月是对还是错,那绝对是对的。至今为止,但凡一个人远离故乡,特别是感到孤独,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望着天空中繁星拱拥着明月,自然就想念着故乡,想念着故乡的亲人,想念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恨不得立刻展翅飞回,重享难忘的童年。

也许,这就是李白这首诗对读者的启迪吧!


高楼避愁


月亮,跟古代的铜镜,是不是很相似?因为形状、颜色的相似,所以,在功能上,也就可以起到映照作用。

在古诗词里,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这面镜子,可以映照出诗人的内心。因此,作者借月亮来抒发思念之情,是可印证的。

李白的很多诗歌中,都写到了明月。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

明亮的月亮,既是一种见证,也更是寂寞的、受到冷遇后的夜晚,可以陪伴诗人,可以安慰诗人,可以温暖诗人,可以明亮诗人内心的一盏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