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发展简述

自然教育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的节点可追溯到2010年前后,而此前许多开展环境教育相关工作的机构如: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会、香港社区伙伴、中日公益伙伴等已在自然教育的探索、实践、推广方面进行了铺陈。例如2008-2011年,香港社区伙伴邀请情意自然教育的清水老师在广西、北京、贵州、广东、云南等地陆续开展了情意自 然教育工作坊;2010年,中日公益伙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以"自然学校"为主题的工作坊。

自然教育发展简述

同一时期.自然之友组织翻译了美国专栏作家查德•洛夫所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社会对"自然缺失症"的广泛关注与反思。 2013年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发布了《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在参与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24%具有自然缺失症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报告发布后,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与转载,再次引起社会对"自然缺失症"的进一步关注以及对重建人与自然连接的重要性的认同。

自然教育发展简述

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来看,在2010年前后,70后、80后已为人父母,他们的孩子很多接近学龄。这部分家长多为独生子女,且受教育程度和比例普遍较高,也更愿意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做更为开放的反思。这给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

自然教育亲自然、重体验、助成长等特点,也让其更容易与多个已有的领域进行切入和融合,例如森林教育、户外拓展、营地教育、研学旅行、生态旅游、保护区发展、体验型农场等。此外,同一时期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自然教育的传播 o 2014年首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厦门举行,之后每年举办一次,成为众多自然教育机构和 从业人员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

自然教育发展简述

虽然中国自然教育已快速发展了近8年,但行业或学界对于"自然教育"的定义仍然暂无统一 的界定。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最初对"自然教育"的理解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尊重生命,建立生态的世界观,遵照自然 规律行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18年11月第五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期间,论坛理事会在对《自然教育行业自律公约》的讨论修改过程中,将自然教育的定义简化为"在自然中实践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一些机构则将自然教育视作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并未刻意进行区分,但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目前)自然教育比较注重意识、知识、情 感层面,而环境教育更为注重(为环境带来积极变化的)行动层面。亦有很多从业者认为,自然教育注重三重关系的提升,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 关系"。

自然教育发展简述

即使"自然教育"的定义尚未统一,各个机构对于自然教育的在地探索和实践却在一 直向前发展。并幵始逐步细分出各自的重点聚焦领域,例如:体验活动带领、体验场域设计 、课程方案设计输出、自然教育能力培训、行业发展平台搭建等。

文章来源:2018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报告

自然教育发展简述

麦草人有机农业公园,为您和您的孩子精心准备了一整年的

“亲子自然教育”专题活动,希望这一代的孩子能更全面的接触自然,享受野趣!

关注我们,参与留言互动,更有机会获得“内测体验”名额,赶快行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