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在论语《学而第一》当中,有一句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段话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或者是孔子对小孩子的认识。

后来,清朝的秀才李毓秀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剖析和延展。写了一部蒙学经典《弟子规》。

我们不对弟子规做评价。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的原意。

在孔子眼中,他把小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做了一个大概的划分,生活的环境主要分成两个:一种情况是在家,居家,一种情况就是在外。社会关系也分为两个:一个是与自身相关,一个是与别人的关系。在学习的次第上,孔子也做了规划,就是先有基础教育,然后再学文教育。

在正式解读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子(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请点击这里)。

我们来看甲骨文中子的写法。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首先,子,在古文字中,指的是8岁上下的孩子们。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天性未泯,天真无邪,他们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外界的信息,不管好的坏的都会学到身上。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学习能力最强,就算是玩,也在不断的积累。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所以古文字中,跟子相关的字,大都跟学习,教育相关。除了学,教外,还有字,孝,都跟子相关。现在也能看出来。

所以孔子观察到了这种规律,就对这个时候的孩子们做了一些规定,希望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尽量接触正向的环境,远离邪恶和黑暗的一面。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如果这个时候的孩子抓紧学习,并持之以恒,这就是最重要的童子功。孔子对这个时候的孩子们怎么期望的呢?

现在我们来逐句分析一下。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入则孝

刚才我们说了,入,就是在家。古代的家庭和今天的家庭有点不太一样。主要是家庭结构比较复杂,我们今天都是小家,以前就是大家,一般都是三代同堂,或者四代同堂,而且还会有兄弟姐妹,还有叔叔伯伯,甚至还有仆人。总之,之前的家庭关系比今天的要复杂。那么在家的孩子就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那么在这么多情况下,该如何去做呢?在孔子眼中,只要做到孝,其他的就顺理成章了。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孝?

《说文解字》中,孝,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也就是说,孝由两个人组成,老人和孩子。所以,孝就是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孩子角度来考虑就是要善事父母,孝敬老人。还要做到子承老。这里的承,就是继承,承载,传承的意思。那么在孔子心目中,他所看重的就是孩子要孝敬父母,要好好学习文化,传承文化。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出则悌

有一句老话,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既然要靠朋友,就要对朋友关心,关怀,才能有朋友,如果老想着自己,不想着朋友,以后路越走越窄,越来越没有朋友。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谨而信

刚才我们说完了在家该怎么做,在外该怎么做。那么该如何对自己呢?或者如何要求自己呢?就要做到谨而信。

谨,就是谨慎,谨慎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千钧一发时刻提防。稍微不小心,就跌入万丈深渊。事关性命,万分小心。

做事就需要这样的谨慎,当然孩子们在写作业,学书法的时候尤甚。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信,就是信用,说话算话,有一说一,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说话清楚不含糊。而且,要信守诺言。

做人要以诚信为本,没有诚信,没有朋友,路越走越窄,前途渺茫,没有成功的机会。

一个是谨,对应的是做事,一个是信,对应的是说话,综合起来,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论语中还有一句话,叫听其言,观其行。不能只听人说话,还要看他生活中的言行。是否一致。

如果做事谨慎,说话得体,已经是比较明白的人了。如果说话做事都不得体,是不能当做孔子学生的。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最低要求。

孔子对学生的最低要求,观察今天的人们,又有多少年能做到呢?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爱,就是爱惜,众,就是众生,大众。

作为一个人,心里都有爱,而且还要爱众。对于普通人,不仅能做到爱父母,爱兄弟,甚至爱同学,爱朋友,甚至爱小动物,爱花花草草。这还不够,还要爱不认识的人,这叫泛爱众。

珍惜每一次见面,珍惜每一次邂逅,具体到我,要珍惜每一次上课,珍惜每一次和学生相处的机会。希望孩子们每一次上课,都能有一定收获。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到大街上,见人就说,我爱你。这叫神经病,或者精神病。不正常。我们只要有一颗有爱的心,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就够了。做到这。已经在提升的路上了。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而亲仁

做到了心中有爱,孔子又提出了更高的一点,就是,而亲仁。

这句话其实对人有一个前提要求,就是要区分善恶,区分好坏。然后去接近好人,接近善知识,靠近圣贤。这样才能让自己提高进步的更快。

孔子其实还有一半话没说,就是远离小人,既然已经回判断善恶,好坏,懂得了取舍,就要选择亲近具备仁德的人,而且,同时还要远离小人,从而远离颠倒梦想。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些都做到了,再说学文的问题。

弟子规中说了,如果没有做到第一部分的人,就去学习一些文化,背诵一些经典,甚至去学习某种技能,这样会造成"长浮华"。

不要上来就学文,如果在家没有做到孝,外面没有做到友爱,做事不谨慎,说话不诚信,没有亲近善知识,不尊敬老师。这样的人不应该学文,如果这样的学文,掌握了某种技能或才能,甚至会对自己,对环境,对社会造成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前半部分对应的是修身,对应的是基础教育,对应的是修德,那么后面的学文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才能。两者都具备了,才是德才兼备。可是这样的人确实很难。如果做不到德才兼备,只能做到一个,那么怎么取舍呢,那就是要注重德的教育,就是德育。如果没有德育,而有技能,这样会怎么样,那就是有才无德的人,这样的人称之为小人,甚至是恶人。与其有才无德,不如做到无才无德,这样不会损害别人的利益。

实际上,孔子说的这句话,关系到本末终始的教育,德才关系的教育,是很好的基础教育理念。在没有了解其内容以前,先不要去否定。先去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