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伟大的壮举

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宝,又称三保,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云南昆阳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掳走,阉割成太监后送到燕王朱棣府内。后来,在朱棣和建文帝争夺皇位之战中,因智勇过人屡立战功,赢得后来成为永乐帝的朱棣的信任和重用。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

明朝大臣袁忠徹在其所著的《古今鉴识》中,对郑和有一段精彩记叙。

内侍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月峻而鼻如法反,此者极贵。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后以靖难功,授内宫太监。永乐(皇帝)欲通东南夷,上问三保领兵如何。曰:“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以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往。”遂令统督以往,所至畏服也。


郑和七下西洋——伟大的壮举


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穿越东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也门。如此航海远征是名副其实的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率领的大明王朝航海编队的规模十分庞大,文献记载,1405年,郑和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初次远赴西洋各国时,率领的官兵、翻译、采办、水手、工匠、医生等多达27800人,分乘62艘大海船,其中,郑和的旗舰——宝船,长44丈,宽18丈,可容纳千人,9面巨帆,并配有罗盘针、航海图,“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如履平地”,是当时人类所能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船只。


郑和七下西洋——伟大的壮举


与郑和的大明航队浩浩荡荡的阵势相比,晚了八十多年,由达伽马、哥伦布等率领的葡萄牙、西班牙船队规模则要小得多,四五舟楫,三两帆樯,其势单力薄不堪海上飓风一击的架势,甚至可以用穷酸来形容。而在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人类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行拉开序幕时,由麦哲伦统帅,得到西班牙国王支持的环球航行船队,也仅有5艘帆船,280名水手。

郑和每次出海时,除了随身携带明成祖朱棣写给西洋各国统治者的一封封诏书,其庞大舰队满载的,是大量的金银、丝绸、瓷器、铁器和布匹等珍贵物品。那么,郑和每次返回后,给大明王朝带回的又是些什么呢?除了航行沿途换取一些供给明朝皇室消费的奢侈品——宝石、香料、珍珠、象牙等特产外,再就是所到之处多受到热烈欢迎。但是事实证明,仅有热烈欢迎不能襄助大明王朝航海事业和各国友好交往的长期发展。一次次大量珍贵物品的散播,带来的是大明王朝国库匮乏,直至下西洋壮举被迫取消。从此,明清再没有一次像模像样的航海远征活动。

西方的航海活动是以经济目的为主,伴随着远征的是杀戮、掠夺和殖民。而郑和七下西洋是为了增进与各国交往和友谊的崇高目的,这是东西方历史航海目的的根本不同。

当然,郑和的行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也伴随着斗争。在第一次航海途中,南洋旧港豪酋陈祖义称霸海上,意欲谋害郑和,夺取舰船,被郑和擒住,押解回南京,由朱棣下诏斩首示众。第二次出使西洋,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派军五万人,欲夺取郑和的宝船,郑和乘其国内兵力空虚,亲自率精兵攻破其都城,一举擒获亚烈苦奈儿及其家眷官属,带回南京。朱棣为向海外诸国彰显大明皇帝圣明,将他放归,另立锡兰新国君。在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类似擒王摧敌、匡扶正义的事迹屡见不鲜,大明王朝恩威有度,遂使遐迩宾服,近悦远来。于是便有了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郑和率船队回南京,随同前来朝贺的有十九国,当时的大明朝廷“万使云集”。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随行的各国贡使总数达一千二百余人,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壮观篇章。至今,散布于南洋各国,犹可见其人民奉郑和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断。


郑和七下西洋——伟大的壮举


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郑和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奇迹,远播中华文化,拓宽了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这一人类壮举,应该被全世界铭记。


郑和七下西洋——伟大的壮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