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考了18个状元的江西,为何在清朝只考了3个状元?

1371年,正是明朝洪武四年。
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举行了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产生了第一个状元——这个开国第一状元被37岁的江西人吴伯宗收入囊中。后来,吴伯宗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朱元璋废除宰相后,武英殿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一职。


在那以后,一直到明朝灭亡,江西人就不断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明朝一共举行了90次科举考试,产生了90个状元,其中江西就拿到了18个状元,占据了状元总名额的五分之一。
在进士方面,江西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明朝近300年间,江西一共有2724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占据进士总额的九分之一。
1404年,江西更是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当年的殿试中,江西学子包揽了前七名,分别是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第四名杨相、第五名王环、第六名王训、第七名王直。
明朝时期,在朝廷里当官的江西人比比皆是。其中有18个江西人,官至宰辅之臣。解缙、汤显祖、宋应星、黄子澄、杨士奇、况钟、严嵩、夏言、邹元标、练子宁、夏原吉等一大批在史册上留名的大臣,都是从江西这片热土上走出来的。他们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江西话,活跃在明朝的政坛上。为此,《明史》都记载了一笔:“国初馆阁莫盛于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这里的吉水,指的是江西的一个县。吉水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闻名于世,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人文盛况。

除了吉水县,广信府被称为“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课子孙读书为事”,南昌府被称为“市井多儒雅之风”,吉安府被称为“环吉水百里之疆多业儒”……
可是,在明朝“状元冠天下”的江西,到了清朝后却走了下坡路。清朝近300年间,一共产生了114名状元,状元数量高于明朝,但江西总共只拿了3个状元,分别是秦藩信、汪鸣相、刘绎。1667年,秦藩信获得状元后,在长达165年的时间里,江西竟然颗粒无收,直到1833年汪鸣相才打破这一空窗期,重新在状元榜上写上江西人的名字。
从18个状元,到3个状元,江西在明朝和清朝的科举成绩为何相差如此巨大?
每一名状元的背后,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两宋、明朝以来,拥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长江重要支流赣江的江西,传统农业非常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同时,江西位于连接广西、广东和江苏、浙江的关键节点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在南北大动脉上,交通发达,使得江西经济充满活力。
繁华富庶的江西,使得江西有足够的财力来培育更多的年轻人走上科举考试这条道路,从而能够保持文运兴盛不衰。
到了清朝,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继续往江苏、浙江一带转移。江苏、浙江一带的丝绸、茶叶、盐业贸易异常繁荣。老百姓有钱了,开始重视教育,舍得花钱送孩子读书,状元就如雨后春笋一半出现了。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在清朝时期,江苏一共考了49个状元,浙江一共考了20个状元,两个省占了全部状元的三分之二。家里有余粮,考试就是硬气啊。
相比之下,坚持传统农业生产的江西,就显得有些“落寞”了,经济实力大不如前。当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培育读书人后,江西学子就与科举考试的道路越来越远了!


在明朝考了18个状元的江西,为何在清朝只考了3个状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