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最近一期《奇葩說》再次將原生家庭問題,擺在觀眾面前進行討論,從大家的反應中不難看出,原生家庭問題已經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了。正如那句話所說的:

“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著,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那些在童年受過父母“傷害”的孩子,往往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缺陷,要麼性格乖張,過於強勢,要麼沉默寡言,逆來順受。他們在父母的嘲諷下逐漸喪失了信心,對自己喜歡的不敢去追求去擁有,這種從骨髓中透露出的自卑感,成為很多人一生的夢魘。

午夜醒來,回首過往,一聲感嘆。

傳統孝道與“父母無過”

但當我們試圖想要證明父母是錯誤時,卻往往會被一句看似無賴卻又被流傳下來的話扼住喉嚨: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出自清代金纓(又名金蘭生)先生編寫的《格言聯璧》,這本書相當於古代版的名人名言,收錄的大多數先賢對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以及治國平天下理解和勸勉,這句話的原句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齊家類》

帶著先賢的道德光環,同時又有孝道作為加持,讓這句話成了一具子女難以反駁的枷鎖,因為按照這句話的字面理解和要求,只要子女對父母產生了質疑,就是不孝,是對孝道的質疑,而一旦上升到這一高度,普通人就基本毫無反駁的勇氣了,因為孝道在中國的影響真的是太深遠了。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孝道最早源於西周時期對祖先的祭司,而後又在春秋戰國時被儒家發揚光大,孔子、孟子、以及荀子都對孝道進行了相應的闡釋,隨後孝道又伴隨儒家文化發展,逐漸成為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一部分。此後幾千年,孝道的地位又不斷上升,如文化基因般烙印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當中。清代著作《圍爐夜話》中更是提出了““百善孝為先”,由此可見孝道對中國的影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都曾按照“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來踐行自己所謂的“孝道”,對父母的安排百般遷就,對父母的錯誤更是一忍再忍。但不得不說,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曲解了這句話,或者說得更準確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實是一句斷章取義的話。

“父母無過”的真實含義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在中國傳統宗族文化基礎上產生的。在古代,同宗同姓的族人,會以家族祠堂為中心聚居在一起,每一位宗族中的人都會被收錄進族譜當中,逢年過節整個宗族的人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而在日常生活中,宗族會推選出德高望重的長輩出任族長(一般嫡傳),負責管理宗族中的內部事務,對為家族做出貢獻的人做出表彰,對違背家法的族人施以懲戒。在這個穩固“管理體系”中,無數身為父母的人同樣也受到宗族的監管,但凡做出不敬長輩,不愛護後輩的行為,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所以,“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並非是在說父母做的都是對的,畢竟是人就會犯錯,如此絕對的事情在現實中也不會發生。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當父母犯了錯,理應由宗族族長負責懲戒。身為子女的只需要做好自己,無需越俎代庖來指責父母的不是。

但隨著時代變化,宗族文化在很多地方已經成了歷史,祠堂被拆毀,家族的族譜也大多被付之一炬,曾經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宗族文化,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已經變成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彙。宗族已經不再,曾經負責監管父母言行的系統也蕩然無存了。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沒有錯麼?其實是我們曲解了這句話

我們知道,一個被監管的對象一旦失去監管,後果是可怕的,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對此進行了很好的“詮釋”,有對子女動輒打罵的,也有對子女冷嘲熱諷的,甚至還有將錯誤觀念灌輸給子女,這是造成最近十幾年家庭問題頻繁爆發的重要原因。

所以說,父母也會犯錯,要知道對於他們來說當父母也是頭一遭,沒經驗有畏懼都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這時候如果我們依然盲從於古代宗族制度下的理論產物,豈不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對於文化,對於親情,我們都應該學會與時俱進,學者改變去適應時代發展。

當然,對於父母犯的錯,交流起來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當面頂撞首先就是對父母的不尊重,作為來到這個世界後至親,為何不多花點心思在良好溝通上呢?

【關於情感,答案早已深藏於心間,我是問心一箋】

作者:問心一箋

原創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