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緊急預警、十萬火急!

今天鄭州的溫度是37°,高溫預警了,而今天只是5月2號,熱浪已撲面而來。而周邊有更甚的城市,氣溫已超過40°,緊急預警那些室外工作值守的朋友,十萬火急,別不在乎,一定注意防暑,多飲水。

預警、緊急預警、十萬火急!

黃河兩岸,乃至最廣闊的中國北方,已經逐漸看不到明顯的春秋,取而代之的只是酷冷的冬和炎熱的夏。

據地質研究,在過去的5000年中,中國北方氣候變化較大,秦漢、隋唐、元初幾個時期比較溫暖,周初、三國、南宋、明清幾個時期比較寒冷。

  據唐代記載,曾三年冬天無冰雪。殷商時期是中原最溫暖的時期,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由於氣溫較高,當時北方多鱷魚,身長達10米左右,它們被認為是傳說中龍的原型。

  春秋以後,隨著周邊地區氣溫不斷下降,史書中人們看到“龍”的記載越來越少,有學者認為,這也許與氣溫變冷,鱷魚漸次南遷有關。

  覺得天氣越來越熱,是因為上世紀50年代末和70年代均處於寒冷期,那時代的人對冬季的寒冷體會頗深,與這些年比,反差感強烈。

  但事實上,氣候總是在不斷波動的,比如上世紀4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就屬於明顯的暖期。

  從目前觀測到的氣象資料看,1961年6月10日北京西郊公園的氣溫曾達43.5°C;1942年6月15日,北京氣溫曾達42.6°C。

  從歷史上看,北京高於40°C的日子自1915年以來,僅出現過12天,其中8次出現在上世紀40年代,應該說,那是老北京歷史上最熱的10年,比今天北京的氣溫要高得多。而1969年~1995年,再未出現過40°C以上的高溫天氣。

預警、緊急預警、十萬火急!

近幾年高溫天氣頻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規模的無限擴大,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城市病就會出現,大量的汽車尾氣排放、空調等降溫設備的使用,就會加劇城市的熱島效應,加上城區的建設綠化用地相對減少,城市的大循環被人為破壞,導致氣溫上升,這也是北京一直熱的一個原因;

  熱島效應: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城市下墊面類型的變化。即從水、土、植被組成的自然表面轉換成由混凝土、瀝青等構成的建築物和道路。

  人造表面的反照率小、熱容性高,蒸發和蒸騰作用減弱,從而能夠積蓄大量由太陽輻射轉換的熱量。加之工業、交通和商業等人類活動產生的熱量,導致城市氣溫高於周圍自然環境氣溫。

預警、緊急預警、十萬火急!

城市的夏天裡,草坪溫度32℃、樹冠溫度30℃的時候,水泥地面的溫度就可以達到57℃,柏油馬路的溫度更高達63℃,城市的建築、人類活動無時無刻不在排放熱量,廣場、馬路的增加,相應減少了綠地,也加劇了熱島效應。

  如果你將一棟棟鋼筋水泥的建築想象成暖氣,路面想象成地暖,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城市的夏天格外熱了。

  大氣汙染:

  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而人類活動正是產生城市大氣汙染物的主要來源。車輛、空調以及工廠等排放出來的大量煤灰、粉塵、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城市上空形成屏障,溫度升高,加劇熱島效應。

高溫來臨,謹記防暑!

是以為記, 2020.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