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千百年来,不乏有人难以忍受城市的喧嚣,追寻属于自己的静谧恬淡。随着社会的发展,楼房汽车逐渐代替了瓦房马车,城市化创造了更多的声音。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家,你是否还要忍受周围的吵闹?隐居山林虽已变得不切实际,但我们仍可以用法律为自己争得一片“田园”。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什么是噪声污染?

根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解释,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法律还将噪声进一步划分为四类—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分别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噪声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对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噪声污染影响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71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举报23.6万件,占全部举报的35.3%,仅次于大气污染,排第2位。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反映和环境投诉案件中的热点问题。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法律如何防治噪声?

要对噪声污染进行防治,首先需要确立噪声污染的标准。在国家《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昼间50dB(分贝)、夜间40dB

◆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55dB、夜间45dB

◆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60dB、夜间50dB

◆工业区,昼间65dB、夜间55dB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内河航道、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昼间70dB、夜间55dB(昼间指6时至22时;夜间指22时至次日6时)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法律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令禁止了以下几种噪声扰民的行为:

◆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设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可能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必须遵守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应当限制作业时间,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减轻、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

对于超过标准的噪声扰民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除了这两部法律以外,一些省份还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条例来进一步防治噪声污染:《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或者噪声敏感建筑物从事宠物经营活动或者家庭饲养宠物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合肥市广场舞管理条例》则规定:"市民进行集体性健身活动应当遵守规范,在指定区域内按照要求进行,保持活动场所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洁。而有音乐伴奏的活动,应当按照规定控制活动时段和音量,不影响居民生活"……社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噪声污染的危害,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向噪声污染说“不”!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我们该向谁投诉?

虽然噪声污染的情况已然“遍地开花”,但我们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噪声比对空气和水源这类直接影响健康的污染,往往容忍度更高,有时不会主动投诉,甚至不知道向谁投诉。其实,我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不被噪声打扰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权利。当我们受到噪声污染时,要敢于通过投诉或诉讼的途径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利。

根据不同的类型的噪音,我们可以寻求对应的部门来维权:

向公安机关投诉(110)

​解决机动车辆乱鸣喇叭、不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在城镇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排放的偶发性强烈噪声;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和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使用高音喇叭或高音响器材;进行集会、聚会、娱乐、健身、悼念、饲养动物等活动,以及在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内进行装修等活动产生噪声;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滑轮车、手推车等机具排放的噪声;其他社会生活噪声扰民问题。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向环保部门投诉(12369)

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的设备时产生的噪音;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车辆、火车、船舶、航空器等运输工具在运行时产生的噪声;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设备,设施产生的噪声。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向城管投诉(12319)

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未经批准进行夜间施工产生噪声;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发出高噪音;商场、露天饮食广场及流动摊点产生的噪音。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若通过以上方法仍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以进一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条:

“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依法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何时才能根除噪声?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防治噪声污染的立法,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也在环境噪声投诉与处理、噪声自动监测、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全国各类噪声污染问题逐年改善。但从居民投诉的情况来看,治理效果依然有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方面,导致噪声污染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噪音源头往往对应着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的管理范围重叠,容易导致权责不明,互相推诿;此外,对噪音污染的证据取证比较难、对噪声制造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过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群众参与度不够也都是噪声污染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

噪声扰民怎么办?用法律维护“宁静”

想要彻底根除噪声污染,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力量,比如北京市今年就将部分噪声环境违法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下放至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并由其依法行使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权,实行综合执法。当然,防治噪声仅仅依靠管控和禁止仍然是不够的,还有必要进行一些防噪技术的引导,加大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让技术创新与应用也成为防治噪声的有效手段之一。

噪声与我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消除噪声,是对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私人空间的尊重,亦是对这片嘈杂社会中一方“静”土的守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