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是怎麼來的呢?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說到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結拜的場景,該是多麼義薄雲天,當時的他們會想到他們以後會經歷那麼波瀾壯闊的人生麼?

桃園三結義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是怎麼來的呢?

桃園三結義

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直有人效仿。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中的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有些在結拜儀式上也會插上桃枝,以示桃園結義之情。

那麼,三國曆史上有沒有過桃園結義這件事?

歷史上,劉、關、張三人關係確是非同一般。《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由此看,起碼《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相遇的情況就不對,應該是先共同對外打了一仗,之後才是關羽張飛被任命。另外“恩若兄弟”,只是相當於兄弟才對。《張飛傳》也記載:“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也沒說“飛以為兄”。從另一個方面想,如果真有桃園結義之事,那麼精彩的故事,只有短短四個字,為什麼陳壽沒有寫進去呢?

桃園三結義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是怎麼來的呢?

義字當先,恩若兄弟

既然桃園結義之事大概是子虛烏有,那桃園結義又怎麼來的呢,是單純《三國演義》的杜撰麼?其實也不然。

可能就是根據三人“恩若兄弟”這一點,加以想象發揮,民間便有了桃園結義的傳說,而元人則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

據《元代雜劇全目》統計,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元人雜劇已有四十多種,幾乎是三國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戲劇舞臺,對《三國演義》的成書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就專門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這出戏。

桃園三結義是真實存在的嗎?它是怎麼來的呢?

戲曲中的劉關張

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在這之前,元代《三國志平話》,雖然只有8萬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國演義》的主要輪廓。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與《三國演義》的描寫已大同小異。

反正不管怎麼說,劉關張確實是在微末之時相遇相知,又共同扶持成長,即使沒有了“桃園三結義”,兄弟之情既在,還在乎那些形式做什麼呢?

歡迎查缺補漏,不妥之處敬請指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