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战争:小国芬兰让苏联帝国惨败,使其国际声望大跌

冬季战争是一场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展开,苏联最终惨胜于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为结束。

冬季战争:小国芬兰让苏联帝国惨败,使其国际声望大跌

自立国以来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威胁到距边境仅32千米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通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兰方面则力保独立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1930年代苏芬之间的几次谈判皆无结果,苏联决心武装入侵芬兰。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兰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国际联盟将苏联的行动视为非法攻击,于12月14日将该国除名。

冬季战争:小国芬兰让苏联帝国惨败,使其国际声望大跌

苏联投入大规模的军队进攻芬兰,并在兵力、飞机、坦克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然而战前其军事领导人因约瑟夫·斯大林于1937年开始的一连串的政治整肃而被处死或入狱,以致冬季战争爆发时,苏军仅剩下经验不足的高级将领和中级军官。由于上述因素,加上芬军训练精良、熟悉地形,导致苏军在冬季战争初期战技拙劣、损失惨重,芬兰则展现了远超过苏联预计的抵抗能力。然而苏联于后期撤换指挥成员、改善作战方式以及结合强大的物资优势,终于突破了芬军主防线,芬兰因而求和。1940年3月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出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结束了战争。

冬季战争:小国芬兰让苏联帝国惨败,使其国际声望大跌

冬季战争中,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却损失惨重,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芬兰则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冬季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次大战的进程,在苏芬交战期间,英法曾想以援芬借口派兵登陆斯堪的纳维亚来切断供应纳粹德国战争机器的瑞典铁矿石生产地,但未能成行。苏联此战中的表现也令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发动侵略苏联的企图更具信心,并开始着手联络芬兰加入其计划。最终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继续战争”,芬兰同德国协同出兵企图夺回冬季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冬季战争:小国芬兰让苏联帝国惨败,使其国际声望大跌

数世纪以来,芬兰一直是瑞典王国的东部领土。直到1700年爆发了大北方战争,瑞典被新兴的俄罗斯帝国打败,其强权地位被后者所取代。1809年,俄罗斯为保护其首都圣彼得堡的安全,对瑞典再度出兵,爆发了“芬兰战争”。俄罗斯再度获胜,取得了大片领土赔偿,建立了“芬兰大公国”,为瑞典至俄国间的缓冲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还给予芬兰相当高的自主权,这也是未来后者成为独立国家之滥觞。时至19世纪末,由于民族主义兴起和泛斯拉夫主义的高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收回了芬兰的自主权,对芬人实施“俄罗斯化”,从语言与政治上加以同化,提升帝国中央之实力。尽管该政策终因俄国内部的冲突而失效,但已严重破坏了俄芬两方的关系,芬兰的知识分子也深切体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胁,独立意识大为增强。

冬季战争:小国芬兰让苏联帝国惨败,使其国际声望大跌

1914年8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帝国因内部革命而最终崩溃,芬兰因而有了难得的独立机会。1917年12月6日,就在帝国中央政府正因为“十月革命”一面混乱时,政府芬兰参议院正式宣布芬兰独立。当时新生的苏俄布尔什维克政府正与德国商讨停战的可能性,前者领导人列宁与芬兰代表协商,原则上同意了芬兰独立,但实际上计划组织工人政府取代目前的政权,将芬兰以加盟国的形式重新并入苏联,自芬兰宣布独立后仅三周的时间,苏维埃俄国就已组织了新的芬兰政府 。1918年1月27日,有着苏俄方面支援的芬兰红军(即赤卫队)和白军(即白卫队)正式爆发了内战,亡命于国外的白军领导人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回芬兰指挥内战。另一方面,为孤立俄国,欧洲强权德意志帝国也在内战激烈时强迫白军与其接近,换取军事上的援助。尽管曼纳海姆有鉴于这将使本国受德国控制,但其他官员已自行前往谈判,并擅自签署相当不利的协定。短暂而血腥的内战最终由白军获得胜利,于1918年5月控制了全国领土,残余的红军与共产党人被监禁、杀害或逃到俄国避难。不过,此时的芬兰已受到德国经济与军事上的渗透,甚至决定由德国亲王瓦伊诺一世作为芬兰国王,但德军最终因在西线战事失败,于同年11月投降,致使其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一切成果都被迫放弃,芬兰因而脱离了德国的控制。

1920年2月2日,芬兰与苏维埃俄国于爱莎尼亚的塔尔图一地签订《塔尔图和约》来划分两国边界,由于此时的苏俄还正与波兰进行战争,芬兰得以获得非常有利的结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紧邻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后改名为“列宁格勒”)仅32千米,北部与东部边界也一直超出了大公国时期,与北冰洋相接壤,还拥有北极圈内的不冻港——百沙摩。在整个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时间里,苏芬两国一直处于敌对而紧张的状态,双方也都未签署正式的停战协定。苏联以宣传手段称芬兰为“革命之敌”、“邪恶和反动的法西斯集团”,特别是仇视身为芬兰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曼纳海姆与维伊诺·唐纳,并怀疑其外交政策,1918年时,后者曾与德国过于亲近,一年后又还开放港口给英军攻击俄国船只,苏联政府因此认为有朝一日,芬兰会再度联合以德国为首的列强们入侵本国(或至少同意列强通过其领土),且现有边界又与列宁格勒过于接近,极具威胁性。芬兰方面,在立国初期政府多由前白军领袖主导,经常发出仇俄宣传、进行具有法西斯风气的社会运动(如拉普阿运动),部分民族主义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领土来构筑其“大芬兰”目标,多次入侵苏俄边界。整个1920年代至30年代初,芬兰处于政治极为不稳的状态,直到了1930年代后期,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芬兰经济逐渐成长,而其国内极端主义的政治运动也才逐渐消失。

冬季战争:小国芬兰让苏联帝国惨败,使其国际声望大跌

不过,尽管苏芬两国仍处于互不信任的状态,双方还是因各自的需要而在1932年签署了《苏芬互不侵犯协定》,有效期限自1934年起维持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