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在革命斗争中,无论是元帅,还是将军,他们长期为革命事业拼搏,在一次次不平凡的经历中,他们对革命认识更加深刻,很多都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以鞭策自己坚持革命。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原本的名字就很有寓意,也有没改的。

十大大将大都有改名经历,被毛主席幽默点评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粟裕应该算是大将中使用化名最多的人,战争年代,为了争斗的需要,他曾经化名"金米"、"余良"、"苏群",与家人通信时称"季业"、"季业之"。名字都与民以食为天的粮食有关。

"裕"其实是他的字,他原名"多珍"。将字改为名,是他在离开家乡、外出读书以后,他立志做沧海一粟,抱负远大,于是改名粟裕。经过一场场战斗,粟裕在军中的职务越来越高,仗打得越来越大,威名远播。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在苏中时,蒋介石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三番五次派出大军"围剿",结果都被他用自己聪明才智化险为夷,蒋介石损兵折将,却无可奈何。

之后,粟裕指挥了很多关键性的大小战役,就比如说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等。每次战役的胜利都标志着敌人力量的一大消耗,敌军主力一个一个被他消灭。毛主席对粟裕的军事指挥大为赞赏,称粟裕是"常胜将军"。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黄克诚,原名"时瑄",在上学后就改名"克诚",从此,再也没改过,这并不影响他在战场上的英勇战斗,果敢指挥。

熟悉黄克诚将军的人,都称黄克诚为"黄老",上至元帅,下至战友、同事,均以"黄老"呼之,毛主席也称呼黄克诚为"黄老"。

在战争年代,粟裕被称为"常胜将军",徐海东被大家赞为"虎将军"。从北伐战争、黄麻起义,到创建革命根据地,再到抱病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徐海东身经百战。他打仗10年9次负伤,全身共有17处弹痕。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徐海东,原名"徐海清",黄麻起义失败后,徐元清的许多亲友倒在了血泊中。为了表示革命到底的决心,徐元清改名"徐海动"。被大家叫成了"徐海东",后来,干脆取名就叫徐海东,再也没改过。

毛主席曾经称他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东因为战场环境恶劣,长期劳累,病倒在战场上后,他不得不离职休养。

当时的徐海东非常懊恼,为什么自己身体偏偏这个时候出现问题,毛主席想到他心里肯定不好受,亲自安慰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可见毛主席对徐海东的重视和关怀。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陈赓原名"庶康",投湘军当兵时,改名为"赓",想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继承爷爷的事业。陈赓的种种表现,毛主席也是有所了解,曾说:"我看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萧劲光的改名经历比较特别,因为他曾经赴苏联学习,在苏联也给自己起了个俄文名字,叫"査戈洛斯基"。当然,回到中国后,他还是使用曾经改的"萧劲光"。萧劲光对革命事业贡献非常大,毛主席开玩笑地说:"我在延安靠萧劲光吃饭"。可见萧劲光的能力和贡献是被毛主席认可的。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许光达:"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己的明镜。"正是如他所改的名字一样,不懈地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共产党人也是如此,只有不懈地坚持,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将革命带向胜利彼岸。

罗瑞卿读高小的时候用了个学名叫罗瑞卿,从此,就再没有改过名字。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罗瑞卿:"天塌下来,有罗长子顶着"。可见,毛主席对罗瑞卿的信任。

在十大大将中,有两个人的关系非常特别,那就是陈赓和谭政,谭政是陈赓的妹夫,陈赓是谭政的革命引路人。谭政原名"世铭",入伍当兵时,陈赓建议改名,于是他想了一会儿说:"就改为谭政吧。"这一改就成了毛主席口中的"谈政"。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王树声、张云逸两人也都曾改过名字,对于王树声,毛主席说:"党中央相信你",而对于张云逸,毛主席是这样说的:"老成持重,威望颇高","数10 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这是毛主席对二人的肯定和鼓励。

大将文化底蕴大都较厚,评定大将,"山头"也是关键

在十大大将中,有些人出身小地主家庭,有些人出身绅商家庭,算不上多富裕,但是日子还过得去。但是罗瑞卿出身破落地主家庭,许光达,张云逸出身贫农,徐海东出身于窑工家庭,他们从小的日子就过得非常艰苦。

特别是徐海东,其他几位大将有些虽然家里条件差,也都上过一些学,文化底蕴还算厚实,唯独徐海东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战场上指点江山。他们都是指挥过无数战斗的名将,在长期的战斗中,很多人一次或者多次地进入专门的军事学校学习。

比如陈赓,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许光达,1926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1932年5月,赴苏联莫斯科入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6年秋转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他的军事学习可以说在十大大将中算是比较多的了。

大将中,唯独黄克诚、谭政、王树声3人没有专门学习过军事,是在革命实践中自学的。可即使这样,他们依然在战场上从容指挥,带着部队打了不少大胜仗,难能可贵。

开国十大大将,个个威名远播,大都有改名经历,有一人化名最多

在评定军衔的时候,各"山头"的平衡尤为重要,元帅的评定也是平衡"山头"这一影响因素。

"山头"是战争时期根据地的俗称,中国革命的"山头"大都是在军阀割据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年代,各山头内的人员相互之间配合默契,有利于同敌人抗争。应该得到承认,只有先承认,才能去消灭。

因此,授军衔平衡"山头"也就非常重要,其目的一部分也是为了消灭"山头"。所以,稍微留意一下会发现,十位大将,大多都是担任不同的职务。

文/T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