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在革命鬥爭中,無論是元帥,還是將軍,他們長期為革命事業拼搏,在一次次不平凡的經歷中,他們對革命認識更加深刻,很多都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以鞭策自己堅持革命。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原本的名字就很有寓意,也有沒改的。

十大大將大都有改名經歷,被毛主席幽默點評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粟裕應該算是大將中使用化名最多的人,戰爭年代,為了爭鬥的需要,他曾經化名"金米"、"餘良"、"蘇群",與家人通信時稱"季業"、"季業之"。名字都與民以食為天的糧食有關。

"裕"其實是他的字,他原名"多珍"。將字改為名,是他在離開家鄉、外出讀書以後,他立志做滄海一粟,抱負遠大,於是改名粟裕。經過一場場戰鬥,粟裕在軍中的職務越來越高,仗打得越來越大,威名遠播。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在蘇中時,蔣介石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三番五次派出大軍"圍剿",結果都被他用自己聰明才智化險為夷,蔣介石損兵折將,卻無可奈何。

之後,粟裕指揮了很多關鍵性的大小戰役,就比如說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等。每次戰役的勝利都標誌著敵人力量的一大消耗,敵軍主力一個一個被他消滅。毛主席對粟裕的軍事指揮大為讚賞,稱粟裕是"常勝將軍"。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黃克誠,原名"時瑄",在上學後就改名"克誠",從此,再也沒改過,這並不影響他在戰場上的英勇戰鬥,果敢指揮。

熟悉黃克誠將軍的人,都稱黃克誠為"黃老",上至元帥,下至戰友、同事,均以"黃老"呼之,毛主席也稱呼黃克誠為"黃老"。

在戰爭年代,粟裕被稱為"常勝將軍",徐海東被大家贊為"虎將軍"。從北伐戰爭、黃麻起義,到創建革命根據地,再到抱病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徐海東身經百戰。他打仗10年9次負傷,全身共有17處彈痕。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徐海東,原名"徐海清",黃麻起義失敗後,徐元清的許多親友倒在了血泊中。為了表示革命到底的決心,徐元清改名"徐海動"。被大家叫成了"徐海東",後來,乾脆取名就叫徐海東,再也沒改過。

毛主席曾經稱他為"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因為戰場環境惡劣,長期勞累,病倒在戰場上後,他不得不離職休養。

當時的徐海東非常懊惱,為什麼自己身體偏偏這個時候出現問題,毛主席想到他心裡肯定不好受,親自安慰他:"靜心養病,天塌不管"。可見毛主席對徐海東的重視和關懷。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陳賡原名"庶康",投湘軍當兵時,改名為"賡",想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繼承爺爺的事業。陳賡的種種表現,毛主席也是有所瞭解,曾說:"我看陳賡行,可以當軍長"。

蕭勁光的改名經歷比較特別,因為他曾經赴蘇聯學習,在蘇聯也給自己起了個俄文名字,叫"査戈洛斯基"。當然,回到中國後,他還是使用曾經改的"蕭勁光"。蕭勁光對革命事業貢獻非常大,毛主席開玩笑地說:"我在延安靠蕭勁光吃飯"。可見蕭勁光的能力和貢獻是被毛主席認可的。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毛主席曾這樣評價許光達:"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己的明鏡。"正是如他所改的名字一樣,不懈地奮鬥,必達光明的彼岸。共產黨人也是如此,只有不懈地堅持,才能撥開雲霧見青天,將革命帶向勝利彼岸。

羅瑞卿讀高小的時候用了個學名叫羅瑞卿,從此,就再沒有改過名字。毛主席曾這樣評價過羅瑞卿:"天塌下來,有羅長子頂著"。可見,毛主席對羅瑞卿的信任。

在十大大將中,有兩個人的關係非常特別,那就是陳賡和譚政,譚政是陳賡的妹夫,陳賡是譚政的革命引路人。譚政原名"世銘",入伍當兵時,陳賡建議改名,於是他想了一會兒說:"就改為譚政吧。"這一改就成了毛主席口中的"談政"。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王樹聲、張雲逸兩人也都曾改過名字,對於王樹聲,毛主席說:"黨中央相信你",而對於張雲逸,毛主席是這樣說的:"老成持重,威望頗高","數10 年如一日奮鬥不息,是模範的共產黨員。"這是毛主席對二人的肯定和鼓勵。

大將文化底蘊大都較厚,評定大將,"山頭"也是關鍵

在十大大將中,有些人出身小地主家庭,有些人出身紳商家庭,算不上多富裕,但是日子還過得去。但是羅瑞卿出身破落地主家庭,許光達,張雲逸出身貧農,徐海東出身於窯工家庭,他們從小的日子就過得非常艱苦。

特別是徐海東,其他幾位大將有些雖然家裡條件差,也都上過一些學,文化底蘊還算厚實,唯獨徐海東的文化底蘊相對薄弱。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在戰場上指點江山。他們都是指揮過無數戰鬥的名將,在長期的戰鬥中,很多人一次或者多次地進入專門的軍事學校學習。

比如陳賡,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許光達,1926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炮兵科,1932年5月,赴蘇聯莫斯科入國際列寧學院學習,1936年秋轉入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軍事。他的軍事學習可以說在十大大將中算是比較多的了。

大將中,唯獨黃克誠、譚政、王樹聲3人沒有專門學習過軍事,是在革命實踐中自學的。可即使這樣,他們依然在戰場上從容指揮,帶著部隊打了不少大勝仗,難能可貴。

開國十大大將,個個威名遠播,大都有改名經歷,有一人化名最多

在評定軍銜的時候,各"山頭"的平衡尤為重要,元帥的評定也是平衡"山頭"這一影響因素。

"山頭"是戰爭時期根據地的俗稱,中國革命的"山頭"大都是在軍閥割據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戰爭年代,各山頭內的人員相互之間配合默契,有利於同敵人抗爭。應該得到承認,只有先承認,才能去消滅。

因此,授軍銜平衡"山頭"也就非常重要,其目的一部分也是為了消滅"山頭"。所以,稍微留意一下會發現,十位大將,大多都是擔任不同的職務。

文/TL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