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鑫鑫向容 原創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昨天看了《奇葩說》節目,對這個辯題深有感觸,想必不少小夥伴都被正反兩方各種聲音說暈了,而且一定還覺得意猶未盡。那我就聊一下我對該節目以及這期辯題的看法。
這期節目的辯論是比較精彩的,因為有了陳銘這名好手助陣正方,最後票數領先反方,但這不是重點。兩邊選手除了各種講故事,來證明該啃還是不該啃,對於很多辯手不停地對辯題裡的某個字眼,甚至是標點符號大談特談,我覺得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不過作為一檔綜藝節目,需要給觀眾帶來一些脫離話題嚴肅性的樂趣,以吸引觀眾,增加點播量,也無可厚非。況且,這檔節目也是我長期關注的,因為他提到很多社會矛盾,家庭矛盾,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悲喜密切相關。
從節目的節奏感就可以看出,不像很多劣質的綜藝,居然會把觀眾投票,選手拉票環節進行特寫,好像電視機前的觀眾必須要通過看現場觀眾的反應如何才知道該不該鼓掌、何時鼓掌。這要麼是對觀眾智商的鄙視,要麼是節目製作方沒有多少乾貨,只好把本該剪掉的部分作為“正餐”端給觀眾看。為了大家能夠省去挑選該看哪一檔節目的困擾,在這裡忍不住種草這檔叫《奇葩說》的節目,已經播出到第六季,節目質量和嘉賓水準一直都不錯。
且說回本期的辯題:年輕人畢業後過得拮据,父母願意讓孩子“啃老”,該“啃”嗎?
這個話題不管正方和反方,都有很多論證可以陳述,因為對有些人來說,啃老是可以提高自己進入社會後的起點,如果可以藉助父輩的資源優勢和力量,輕鬆起步,直上青雲,豈不美哉,省下需要奮鬥的時間可以多多享受人生,快意瀟灑。但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家庭優越的孩子真的願意聽從父輩的安排,被規劃一個看似完美無瑕的人生嗎(暫且記為問題A)?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投胎到一個優越的家庭。社會階層是永遠存在的,出生長大在寒門的子弟願意接受父母的微弱援助並聽從父母的安排嗎(記為問題B)?
我的觀點是,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對問題A,父輩的成功積累雖然可以延續和繼承,但是這樣的人生難免有些虛無,因為人的不滿足是對新鮮事物的不滿足,以及對不需要花費心思就可以獲得東西的不珍惜,不珍惜的原因還是沒有新鮮感,只有經歷過跌跌撞撞,才能品出收穫的香甜,這是人的本性。
對問題B,寒門子弟的上一代是失敗者,沒有權利再規劃他們後代的人生,後代也會吸取父輩一代的失敗經驗,不再重蹈覆轍,而是選擇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和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哪怕走了一些彎路,但是因為在多次失敗之後懂得了如何避免過往的錯誤,最終的小有所成,對!即便只是小有所成,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是真實和長久的,是值得很多人尊重的。
其實,後輩對前輩的拜託和顛覆,是新生代永恆的執念,也是生物進化而非退化的必由之路,
顛覆才能成就未來。
弗洛伊德曾根據古希臘戲劇作品《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的故事提出過“俄狄浦斯情節”,這種情節是對父輩統治地位的挑戰,根本原因是原始社會狀態生存物資不夠豐富,極端慘酷的生存競爭下的人的獸性表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巔峰之作《卡拉馬佐夫兄弟》中所描述的弒父案,也正是在當時俄國經濟落後,生存競爭巨大的社會背景下所展現出的極端“俄狄浦斯情節”。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經濟發展態勢向好,雖然後很多人並不富裕,但生存需要是完全可以被滿足的,人性貪婪的驅動下,為了更好的生活拼命躋身社會的更高階層是每個人都想要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在資本集中流入到最懂得利用資本的群體控制之下時,階級固化就形成了,這樣穩固的階級分化會保持短時間內社會的平穩,但也是長久發展的阻礙。這個規律完全可以從中國封建社會興衰交替的王朝迭代中得以洞見。
所以,年輕人謀劃自己的出路是值得讚賞的,因為老一套終將過時,成為歷史,想要將先輩的物質財富積累下來延續到未來的想法是天真的,能留下來的,只可能是精神文化財富。而精神文化的傳承是沒有捷徑的,恰恰是需要年輕人在勇敢的實踐中得到最真切地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