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文/鑫鑫向容 原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昨天看了《奇葩说》节目,对这个辩题深有感触,想必不少小伙伴都被正反两方各种声音说晕了,而且一定还觉得意犹未尽。那我就聊一下我对该节目以及这期辩题的看法。

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这期节目的辩论是比较精彩的,因为有了陈铭这名好手助阵正方,最后票数领先反方,但这不是重点。两边选手除了各种讲故事,来证明该啃还是不该啃,对于很多辩手不停地对辩题里的某个字眼,甚至是标点符号大谈特谈,我觉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不过作为一档综艺节目,需要给观众带来一些脱离话题严肃性的乐趣,以吸引观众,增加点播量,也无可厚非。况且,这档节目也是我长期关注的,因为他提到很多社会矛盾,家庭矛盾,都是和我们的生活悲喜密切相关。


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从节目的节奏感就可以看出,不像很多劣质的综艺,居然会把观众投票,选手拉票环节进行特写,好像电视机前的观众必须要通过看现场观众的反应如何才知道该不该鼓掌、何时鼓掌。这要么是对观众智商的鄙视,要么是节目制作方没有多少干货,只好把本该剪掉的部分作为“正餐”端给观众看。为了大家能够省去挑选该看哪一档节目的困扰,在这里忍不住种草这档叫《奇葩说》的节目,已经播出到第六季,节目质量和嘉宾水准一直都不错。

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奇葩说嘉宾陈铭

且说回本期的辩题:年轻人毕业后过得拮据,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这个话题不管正方和反方,都有很多论证可以陈述,因为对有些人来说,啃老是可以提高自己进入社会后的起点,如果可以借助父辈的资源优势和力量,轻松起步,直上青云,岂不美哉,省下需要奋斗的时间可以多多享受人生,快意潇洒。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家庭优越的孩子真的愿意听从父辈的安排,被规划一个看似完美无瑕的人生吗(暂且记为问题A)?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投胎到一个优越的家庭。社会阶层是永远存在的,出生长大在寒门的子弟愿意接受父母的微弱援助并听从父母的安排吗(记为问题B)?

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我的观点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对问题A,父辈的成功积累虽然可以延续和继承,但是这样的人生难免有些虚无,因为人的不满足是对新鲜事物的不满足,以及对不需要花费心思就可以获得东西的不珍惜,不珍惜的原因还是没有新鲜感,只有经历过跌跌撞撞,才能品出收获的香甜,这是人的本性。

对问题B,寒门子弟的上一代是失败者,没有权利再规划他们后代的人生,后代也会吸取父辈一代的失败经验,不再重蹈覆辙,而是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未来,和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哪怕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因为在多次失败之后懂得了如何避免过往的错误,最终的小有所成,对!即便只是小有所成,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真实和长久的,是值得很多人尊重的。

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其实,后辈对前辈的拜托和颠覆,是新生代永恒的执念,也是生物进化而非退化的必由之路,

颠覆才能成就未来。

弗洛伊德曾根据古希腊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的故事提出过“俄狄浦斯情节”,这种情节是对父辈统治地位的挑战,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状态生存物资不够丰富,极端惨酷的生存竞争下的人的兽性表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巅峰之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描述的弑父案,也正是在当时俄国经济落后,生存竞争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极端“俄狄浦斯情节”。

父母愿意让孩子“啃老”,该“啃”吗?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态势向好,虽然后很多人并不富裕,但生存需要是完全可以被满足的,人性贪婪的驱动下,为了更好的生活拼命跻身社会的更高阶层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在资本集中流入到最懂得利用资本的群体控制之下时,阶级固化就形成了,这样稳固的阶级分化会保持短时间内社会的平稳,但也是长久发展的阻碍。这个规律完全可以从中国封建社会兴衰交替的王朝迭代中得以洞见。

所以,年轻人谋划自己的出路是值得赞赏的,因为老一套终将过时,成为历史,想要将先辈的物质财富积累下来延续到未来的想法是天真的,能留下来的,只可能是精神文化财富。而精神文化的传承是没有捷径的,恰恰是需要年轻人在勇敢的实践中得到最真切地体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