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鄭強教授說過,清朝的經濟總量是英國的6倍,是日本的9倍。如果這些錢拿來搞國防建設,那麼甲午海戰便不可能戰敗。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鄭強教授

如果當真如鄭強教授所言的話,清朝能夠將當時的經濟重量全都一心傾注於國防建設的話,那麼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幾率又有多大呢?甲午中日海戰沒有爆發之前,清朝水軍的實力就已經有著位居“亞洲第一”的稱號了,只是甲午海戰一經爆發,對中國覬覦已久的彈丸日本竟然輕而易舉勝過了北洋水師。要知道,當時清政府雖然擁有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師三支水軍,但真正拿的出手的、武器裝備最為精良的、最有實力的一支還是要屬北洋水師了。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八國聯軍

近代中國的水軍建設也要從洋務運動所追溯,教科書上總是這樣說: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對於清朝(中國)而言,不僅僅是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更是背後洋務運動的破產。

由此可見,近代水師的建設在洋務運動當中佔據多麼重要的地位,清政府當時在軍事上的扶持力度比較小,如果單純論起軍事投資的話,清政府投入的資金總額絕對不亞於同時期“明治維新的日本”和“農奴制改革的俄國”,那麼鄭強教授何出此言呢?此話的確很有道理可言,雖然清政府投入總額比較大,但清政府對水軍的“更新”比較慢。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時局圖

簡而言之來說,洋務運動展開初期,清政府受到了西方列強堅船利炮打開國門的衝擊很大,所以在“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的口號之下,對國防建設展開了下了血本的投資。眾所周知,19世紀60、70年代開展的洋務運動在國防建設角度,一方面立足於國內軍工企業;另一方面則積極發展水軍實力。

百年前的甲午中日戰爭究竟為何會輸,究竟輸在了哪裡?歷史真相還有待探索,根據多方資料表明,當時清朝的北洋水師確實已經具備了對日一決高下的條件,至於為何北洋水師會輸的那樣慘,這確實算得上是百年前的一個謎了。但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諸多戰爭的失敗、戰敗後的割地賠款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在漫漫萬古長夜中一直都為中國人敲響著警鐘,那就是:

落後就要捱打!

1872年,李中堂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家企業的代表意義有兩個“史無前例”。一方面它是近代第一家民用企業;另一方面它是近代中國和水軍相關聯的第一家企業,這也意味著中國近代水師的起步。以輪船招商局為例,這家企業開業僅三年,先後共為清政府搏回了一千三百多萬兩白銀,這個數字足以表明洋務運動中經濟改革的成果。相比之下,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的年收入似乎才達到了八千萬日元。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再從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和福建水師入手來看,照樣可以表明晚清的水軍實力不輸於日本海軍。公元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組建,大大小小噸位的海艦一共20多艘;南洋艦隊也有前級噸位以上的戰艦5艘;福建水師也有千級噸位戰艦8艘。所有的戰艦加起來,當時中國的這支艦隊已經位於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正如鄭強教授所言,我們輸在經濟實力上?還是輸在海軍實力上?從數據來看,晚清中國的海軍在此兩方面根本不會輸於日本海軍。但甲午戰敗卻是所有中國人內心當中難以遮掩的痛楚。豐島海戰我們輸了、黃海海戰我們輸了、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了,這是事實,我們確實敗了。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鄭強教授

敗在了哪裡呢?很簡單,歸根結底就是清政府沒落腐朽的封建制度,這持續了兩千多年以來的封建制度。再細緻一些,敗在了封建“人治”的本質上。慈禧太后要過六十大壽、要修繕御花園,國家利益、民族存亡都在她個人的利益之下,反正她是當時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為了舒服自己、為了取悅洋人,她可以犧牲百姓利益、犧牲民族利益,更可以將用於北洋水師更新裝備的費用揮霍一空,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李鴻章當然有責任,但難道要讓他去和慈禧太后爭奪六十大壽的慶典費用嗎?不可能的,從此便可以看出,為何八國聯軍入侵中華大地的時候,會有老百姓轉而幫助列強入侵北京的舉動。其實立足於晚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很容易窺探到的。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慈禧太后

①清政府有錢,底層人民沒錢

晚清政府統治腐朽,底層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路有凍死骨”的殘酷現實就擺在眼前,一味地徵收稅款,卻將老百姓的血汗錢大肆揮霍,沒有真正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以至於老百姓已經在清政府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了,那麼他們也就沒有必要再“愚民”般地維護這個沒落的天朝上國了。既然清朝統治者不能深知“君舟民水”的道理,那麼老百姓當然可以“覆舟”。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晚清老百姓

②滿清對天下臣民的“同化”很不到位,儒家思想向來主張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仁義禮智信”等,話說滿清統治者從“剃髮蓄辮”開始真正對天下臣民完成“思想同化”的任務了嗎?很顯然沒有。再者說,當時的社會景象一片凋敝不堪,已經處於一種“官逼民反”的狀態了。

老百姓為什麼要幫助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誰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

老百姓幫助八國聯軍運送糧食

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前,步入近代的晚清已經經歷了多次大大小小規模的農民起義,而且外來思想的衝擊和感染也使得此時此刻的“民智”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