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蜀國之興,興於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諸葛璉,曾為泰山郡丞,早喪。諸葛亮為叔父諸葛玄所養,北方戰亂因為諸葛玄與劉表有舊,所以遷往荊州居住於隆中(隆中即荊州與陽郡之間的鄧縣,今襄樊市北)。自號“臥龍先生”,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及徐庶等人為密友,嘗好為《梁父吟》,且以春秋戰國時的傑出人物管仲、樂毅自比,極富才學。

劉備在荊州時,名士司馬徽及徐庶極力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感動決定出山輔助劉備,被拜為軍師,提出了奪取西川,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戰略思想,後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不懈努力。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劉備顛沛流離半生,直到遇見了諸葛亮,才有了轉變。前期在新野的時候,諸葛亮曾為劉備設計,數次打敗曹操軍隊的進攻。曹操奪得荊州後,大舉進攻新野,劉備撤退至江夏,諸葛亮隨魯肅入東吳,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說服孫權,積極促成孫權與劉備兩大軍事集團的聯盟。曹操率兵南下時,諸葛亮協助孫權手下大都督周瑜領兵抵禦,在赤壁大敗曹軍,後協助劉備奪取荊襄之地。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夷陵之戰後,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前託孤於諸葛亮,並令兒子以父事之。從此,諸葛亮對國事更加勤勤懇懇,夙夜用心。他制定了聯吳抗魏的方針,為了穩定南方,他親自率兵深入不毛之地,對當地部落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感恩心服,表示永不反叛。回兵後他即上表後主,出兵伐魏,曾六出祁山,屢獲戰功。最後鞠躬盡瘁,病逝于軍中。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在蜀國的興衰更替中諸葛亮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沒有他,劉備無法取得益州作為立業根基,沒有他,蜀漢無法建立,沒有他後期蜀國也無法立足。

蜀國之衰,更衰於諸葛亮。

之所以說,蜀國之衰,衰於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在幾次重大的人員安排委任上出現了巨大的錯誤,導致蜀國由盛而衰。

第一,錯用關羽守荊州。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雅號“美髯公”。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後來追隨劉備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帝國,是為五虎上將之首。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蜀漢衰敗的第一個轉折點就是荊州失守失去了荊襄要衝,荊州失守,關羽是主要責任人,但是這一切又是諸葛亮造成的,明明知道關羽有很多的缺點,且不認同自己的聯吳策略,卻依然安排這樣的人駐守荊州,這就是第一個用人失敗。

1.關羽不懂聯吳方針,讓他在當時單獨駐守荊州有明顯的不當之處。從當時的情況看,趙雲守荊州是最合適的人選,但孔明卻揣測上級領導人的意圖加以迎合,作了錯誤的選派。劉備派關平送信,也許有讓關平輔助關羽守荊州的意思,但他信中明言讓孔明量才委派,畢竟給了他很大的選擇權,最後的決定權在他手中。但是他沒有量才委派,而是定下了關羽。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2. 關羽恃才傲物,說話不講情面,得罪人。

(1)從開始劉備認劉封為義子的時候,關羽就對劉封看不上眼,認為其有爭奪繼承權的可能。劉備稱王以後,關羽更是建議將其遠調上庸城,為此,劉封對他很不滿,在他敗走麥城時,劉封在上庸拒絕對他增援。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2).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受孫權之託去成都索要荊州,劉備為了應付,即寫下讓關羽交割地盤的信,諸葛瑾持信到了荊州,關羽只是不認,且很不客氣,弄得諸葛瑾滿面羞慚而去。

(3). 孫權為了抗擊曹操,一度主動地與關羽拉關係,曾託媒人去荊州,求關羽將其女兒許配給自己的兒子,結姻親關係。關羽一聽勃然大怒說: “吾虎女安能嫁犬子乎!”。對孫權有羞辱之意,這讓孫權如何能忍,最終孫權下定決心和魏國聯合,攻取荊州。

正是由於關羽的諸多缺點,導致自己兵敗麥城,最後被殺,蜀漢失去了荊襄要地,失去了緩衝,失去了可以進攻中原的橋頭堡,導致以後諸葛亮只能選擇六出祁山。後來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大敗,導致蜀國國力下降。

其實這個時候鎮守荊州的最合適的應該是趙雲,趙雲做事非常的穩,而且更是認同諸葛亮的連吳抗魏的戰略方針,不得不說這是諸葛亮的第一個用人錯誤。

第二,用錯魏延,甚至殺了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平氏(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年。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魏延少時仰慕劉備之名,輾轉反側離開幾位古主終於追隨劉備,而這也讓諸葛亮看不上他,認為魏延“不忠”、“不義”,當時由於劉備的保護,孔明未殺魏延,但卻一直對他抱有成見,另眼相看。平時有什麼硬仗、險仗和誘敵詐敗,記不了功勞的仗多派魏延去打,而對魏延多次提出的軍事建議卻不屑一顧。孔明對魏延一貫不滿,魏延不會沒有覺察,但他始終聽從孔明的指揮。說明魏延並不是一個桀驁不馴的人。平西川,爭漢中,擒孟獲,魏延屢建戰功,伐中原時魏延是帳下第一員大將,曾斬王雙,戰張郃,誘司馬,功績無人可比,但孔明全不念其功勞。更甚至在死後竟然安排馬岱斬殺魏延,夷滅三族,造成了蜀國第一冤案。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魏延奮不顧身,捨生忘死,他愛出風頭,好打硬仗,是在戰場上磨練出來的將軍,絕對是一個將才,如果早期,諸葛亮單獨讓魏延領軍,那麼以魏延的能力相信也會鍛煉出一個絕世統帥。如果魏延不死,以姜維和魏延的組合,相信蜀國可以取得更加輝煌的戰績,然而正是這樣的一位將才,在沒有成為帥才之前竟然被自己人給殺了,不得不說諸葛亮錯用了魏延,沒有將魏延放在更加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去,這又是諸葛亮的一個用人失誤。

第三,不聽告誡,錯用馬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個眉間有白毛的人就是馬良,當地人將馬良看成兄弟中最賢能的人,並沒有認為他的弟弟馬謖最賢。劉備臨終前,孔明與馬謖一同在旁,劉備令馬謖暫退回避,單獨對孔明說: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卻沒有聽從劉備的建議,依舊派遣馬謖駐守街亭。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孔明一出祁山後,戰果輝煌。為保證大軍的安全,他選派深得信任的馬謖守咽喉重地街亭。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南征時曾向孔明提出過“攻心為上”的方針,被任命為參軍;伐魏前提議對司馬懿使用反間計,遂使魏主曹睿罷免了司馬懿的兵權,之後常在孔明帳前,深得信任。但馬謖到街亭後棄卻要路,佔山為寨,被司馬懿四面合圍,斷絕汲水之道,蜀軍不戰自亂,難以相救,只好全軍撤退。

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由此可見,馬謖有才,但是他是一個參謀型的人才,和趙括差不多,諸葛亮更應該一直讓他在自己的身邊,作為參謀存在,那樣的話,戰爭將會取得不一樣的結果。這也是諸葛亮的再一次用人失誤。

正是由於對於這三個人的錯誤委任,導致了蜀國由盛而衰,導致了第一次出祁山的失敗。也導致了蜀國後期無人可用。所以蜀國之興衰,興於諸葛亮,更衰於諸葛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