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建筑之乡”式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抚州“建筑之乡”式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襟三江而带五湖:赣东明珠,才子之乡

纵观近三十年我市建筑业发展,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火热升温,抚州建筑业无论是总体发展规模、各项指标的完成,还是经营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的提高,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由于一度在发展时期发展思路上的偏差以及在市场发生变化时未能及时调整策略,抚州建筑队伍出现了松散、外流的现象,建筑质量和建筑品牌美誉度下降,这些都影响了建筑业的发展壮大。总体上说,抚州“建筑之乡”昔日辉煌不再,抚州“建筑之乡”招牌声名式微。

抚州“建筑之乡”式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抚州建筑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抚州“建筑之乡”做大做强这块金字招牌,甚至一度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面前错失发展良机,具体而言表现在建筑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建筑市场要求相匹配的综合素质,缺乏强势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缺乏新兴领域、特大工程、特殊工程的经营资质、资格和经历,如地铁、轻轨、钢结构、智能化、精装修、园林古建等,建筑业准入门槛偏低导致企业组织机构 “鱼龙混杂”不能适应规范化市场的需求,承建工程扩大扩张缺乏相应的资金注入,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缺乏高装备水平企业的跟进,建筑行业发展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增值税改革后建筑企业税负增加导致利润下降,这些都是抚州建筑业发展的软肋,极大制约了抚州建筑企业的转型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抚州“建筑之乡”内涵发展之路。

抚州“建筑之乡”式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引导建筑企业深化“放管服”改革,缺乏竞争优势

建筑企业的资质等级是早年拓展市场的“准入证”,也是企业实力的“证明书”。我市至今只有一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一级总承包企业也为数不多,近些年抚州一些本地建筑企业乐于分包,坐地收取管理费,对视为生命的建筑品质和建筑声誉放松了追求,许多大工程项目便与我市企业擦肩而过,有的亦只能寄人篱下分杯羹,分包其部分工程。伴随着建筑企业的深刻市场变革,住建部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建市[2017]98号),明确了今后五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从最初的“资质为王”到现在要求的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我市在资质改革、个人执业、工程造价改革、建设诚信体系和打破市场壁垒方面滞后于改革的需求,甚至一度错失了竞争良机。

(二)满足于原有家底“坐井观天”,放松锻造建筑品牌意识影响拓展力度

近年来,我市建筑企业虽然创建了不少省级优质工程,工程质量总体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与其它沿海地市甚至省内地市“建筑之乡”比较,仅仅满足于抱守“建筑之乡”的招牌,高端精品工程力作仍然匮乏,尤其是本地团队国优工程更是相形见绌。品牌工程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形象,在拓展市场中已成为巨大的无形资产,在现有的建筑竞标大环境下,而我市建筑企业往往因无此品牌而受到冷落,加大了竞争的难度,影响了拓展市场的力度。

抚州“建筑之乡”式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三)受制于大环境下的资金紧缺,制约了建筑业发展速度

家底薄、利润低、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是当前我市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建筑业做大做强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尽管我市建筑业总量规模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是项目经理承包制,企业靠收管理费过日子,企业积累明显不足。遇到需要保函或要垫资的工程项目,项目经理个人力量不够,企业又不能支撑,许多项目失之交臂。另外,受制于国内金融大环境,目前企业融资非常困难,银行对建筑企业的扶持有限,没有形成互相信任、相互制约的一种机制。建筑企业的资金实力既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钱,更是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基石。由于资金不足,我市建筑企业不仅错过了许多承建大工程好项目的机会,而且束缚了自身发展的手脚,难以跳出“小敲小打”的圈子。

(四)经济新常态下的建筑企业管理滞后,阻碍了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抚州“建筑之乡”式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少企业仍然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职业化水平提高缓慢;二是企业法务治理能力较弱,制度不健全,在合同管理、财务管理上存在漏洞,通常发生自身权益被他人侵犯而不能自保的情况。

(五)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项目经理违法现象增多,缺少有效的打击,致使企业损失惨重,对行业影响极大;二是工程招标下浮过高,与其他地市仍有差距,特别是拆迁安置房工程如下浮过高,将直接导致工程质量、延期交付等问题;三是材料、人工信息价变化大。因宏观调控、金融环境、房地产市场波动、低碳经济和人工困境引发的发展困境,是引起建筑产业洗牌和整合的一个契机。

(六)企业税负较重

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税收改革以来,对建筑行业最大的影响无疑是该行业的重新洗牌,由于众所周知的联营挂靠经营模式、企业内部管控粗放、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建筑企业种种“不适”已逐渐表露。面对'营改增',建筑行业新一轮洗牌已在路上,管理不规范、税务统筹能力弱、发票管理不重视的企业,特别对联营挂靠类企业和项目经理,企业‘收入减少,税负增加、利润减少、现金流受挫”现象十分明显。“营改增”以后,建筑业企业的名义税率从营业税的3%上升至增值税的11%,名义税负明显加重。“营改增”不仅对于建筑行业的业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目前建筑企业,特别是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的组织架构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抚州“建筑之乡”式微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