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朕的天下,要百姓富足,國家強盛,官員清廉。

小說:朕的天下,要百姓富足,國家強盛,官員清廉。

一二七九年的正月初二,今天開始趙昺要到太后處,接受大臣們拜年了。

一大早就給太后請安。順帶著在太后這裡吃過早膳,楊太后最喜歡這個皇兒在自己這裡用飯,每當看到趙昺的時候,都會覺得飯菜更加好吃一些。

趙昺知道這是心理作用,不過有人對自己能有這種感覺,心裡還是很高興的。

今天朝裡三品以上的大員們都來行宮給太后和皇上拜年,所有人都還記得二十九那晚皇上斟的那杯酒。

大臣們一個個的回憶去年朝廷的功績,展望今年朝廷動向。一個個有意無意地都向趙昺打聽朝廷在今年會有哪些動作。

趙昺總是微笑著說道:“朝廷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武將收復失地,朝臣們管理好收回來的百姓,一定不能讓百姓吃苦。今年朝廷要做的事,首先要改革一下商業稅的稅額,對於糧食,鹽,耕牛,豬羊魚肉這些百姓日常生活必須品的稅率要降一些下來,對於衣食住行的稅率都要降下來,對於酒、春樓、奢侈品、金銀器的稅率要漲上去。”

“但是朝廷對於種植糧食的農田稅率不準增加,對於用良田種植桑麻的稅率要稍微增加一點,用山林,坡地栽種桑麻的一律按糧食稅率執行,具體措施由左相制定,朝廷上討論。但是有一點,對於種糧的農民還是地主,今年他們的稅只能降不能增。人頭稅、抗蒙稅這些都不用再徵了。”

一說起新年的計劃,趙昺就有話說了。但是他說的都不是大臣們逼切想要知道的。

見到大臣們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態。

趙昺道:“難道你們想知道的是朝廷今年還會不會有收復失地的行動?”

所有大臣們都鬆了一口氣,齊齊點頭。就是左相也點了下頭,楊太后也跟著看了過來。

趙昺道:“今年肯定是要收復失地的,朕已經做好準備,開年之後,文右相將率軍回江南西路,右相在江西是有根腳的,威望也很高,這次再有趙與珞的四個大隊和蘇劉義大隊相助,收回江西是沒有問題的。”

“張應科大隊現在又有了謝明、謝富二個大隊相助,今年他們要取下湖南並守住,朕要連通巴蜀,蜀地到現在還有我大宋軍民在堅持。朕要儘快給他們一會幫助和信心。”

“朕將親率一軍從海上取福建全境,若是順利,朕今年還想將兩浙收得,若是那樣,明年就可再回臨安了。”

趙昺的軍事計劃說了出來,一時滿屋子的人,都啞口無聲。

大臣想要訓斥他這是信口開河,又想起這是皇帝,還有去年朝廷大軍比今年差了許多,趙昺還能率領隊伍收復兩廣多地。

可是若按趙昺這個計劃,明年朝廷豈不是又有七路收回,真能做到那個樣子,在坐的人,都是中興名臣哪。

文官好名,特別是這種能夠清史留名的中興名臣,光宗輝祖以此為最了。

場面稍稍冷了一下,然後突然就熱烈起來了。

所有大臣們都參與進來,討論起皇帝說起這件事的可行性。

如今朝廷銀錢不缺,一直以來就不差錢,治理州縣的人才從來不差。一直以來,朝廷差的就是能打仗的統帥。

現在所有大臣們都認為,七歲的皇帝是一員天生的統帥,就看剛才滿屋子五、六十歲的老臣,皇帝做為一個七歲幼童,侃侃而談,毫不慌亂。當然了,皇帝雖然年幼,卻已經是親自上過戰場的將軍了。

朝廷當初只有三千新練新軍時,就能夠一戰克雷州,那可是有六千蒙古騎兵鎮守的堅城。

現在朝廷已經有了近十萬新軍,其中有五萬都是打過硬仗的老兵,按過去攻下的城池來看,皇帝說的情況還真的有可能會達到。

有可能會做到。這個結論讓所有在坐的大臣們都興奮不已,這就是說皇帝剛才並不是信口開河,也不是痴人說夢。

想想就覺得激動,兩廣平定,再收回六路,朝廷江山大部分就已經收復回來了,朝廷就真有有個朝廷的樣子了。

當然現在雖然朝廷管轄的地方少,朝廷的樣子還是在的。

有了這劑強心針,大臣們對皇帝最先說的那個改革稅率的事,也回想起來。對於皇帝降低種糧稅率,提高良田種桑麻的稅率,官員們都能理解,並且支持。

其實在坐的大臣們,家族裡現在臨安就有許多良田正種了桑麻。為過他們的田地是免稅的,皇帝剛才並沒有說要取消他們的免稅特權。

只是大臣們對於皇帝大力提高金銀和那個奢侈品的稅率大為不解,這是為什麼?

趙昺笑著解釋道:“天下最多的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日用最多的就是衣食住行,當然普通百姓的行就是走路,這個不管它。只要讓普通百姓有衣有食再有住,那怕是苦一些,這些百姓就一定會安分下來,歷來百姓都是最能夠忍受,最能夠吃苦的人了。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活路,都不會有別的想法的。所以朕要給他們一條活路,也是給朕和諸卿們一條活路。”

“百姓好,才是大家好。”

“百姓活得好,諸卿才能活得好,朕也才能好好活。”

皇帝的語言,一時之間讓眾大臣有些難難理解。左相跟平時跟皇帝說的話要多些,光下幫著皇帝翻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樣一說,大臣們都理解了。

這時再回頭理解皇帝說的話,感覺皇帝說出來的道理更加深刻。

悄悄記在心裡,準備拿回家去教育自己家的孩子。

趙昺在後世吹牛習慣了,現在被勾起了談興。當下繼續說道:“百姓能過得下去後,若是朝廷能大力普及教育,就是讀書識字,只有多識字,多讀書,才會有更多的人明禮,才會對朝廷有更大的歸屬感,就像現在正為蒙古人做事的那幾個漢人,那一個不是被我大宋棄了,然後才跑過去投敵的,他們都是因為覺得自己在大宋這邊,才能有限,不可能有出頭之日,才跑過去的。這也怪不得他們,還是要怪到我皇家對士子引導無力,讀書不只是用來做官的,其實讀書還可以用來做學問,還可以用來搞發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