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誰學的兵法,為何出場即巔峰力敵項羽?

路北0770


韓信是大名鼎鼎的“漢初三傑”之一,楚漢之際的一位風雲人物,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卓越的軍事主將和統帥。

但是他的老師是誰呢?這位被後世尊稱為“兵仙”的軍事家,在史書中卻難以找到關於他師承何人的記載,難不成他是天生奇才會打仗?

那是不可能滴,據傳說他的老師是尉繚,

然而,尉繚這個人也是一個謎。

為啥?因為史書中有兩個尉繚😂😂

其中一個活動於戰國魏惠王時期,另外一個活動於秦王嬴政時期。

魏惠王,

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此人經歷了魏國由盛而衰的劇變,並非庸碌之君,他也曾廣攬四方賢能之士,以求興復,但卻未能擇賢才而用之,公孫鞅(後來的商鞅)就是從他手裡溜走的,亞聖孟子與他進行了一番並無多少實際意義的空談,後來用了一個龐涓,卻害了一個孫臏,招致一場慘敗。

尉繚大概率就是此時前去應徵,最後又無緣而別的諸多賢才之一。

這方面的證據來自於一本先秦兵書《尉繚子》,從其名,便可知道,此書當與尉繚有莫大關係,其中開篇便有一句:“梁惠王問尉繚子曰。”這裡的梁惠王即是魏惠王。

再來看看秦王嬴政時期另外那一位尉繚先生,

“十年……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疆,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滑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史記~始皇本紀》

意思是秦王嬴政繼位第十年(公元前237年),從魏國大梁來了一個叫尉繚的人,這個人給嬴政獻了一條離間計,來對付其他諸侯國,嬴政對他很看重,但這個尉繚在與嬴政相處一段時間後,又有了新看法,稱從嬴政的長相就看得出絕非善類,自己常伴左右,怕沒有好下場就要逃跑。

結果跑半路被嬴政派人抓了回來,任命為國尉,讓他給自己出謀劃策。

我們分析一下,魏惠王卒於公元前319年,從那一年到公元前237年,有八十餘年之遙,而能去魏惠王那裡毛遂自薦的尉繚,至少也得是個成年人,二十上下,兩處相加,也就是至少一百年。曾經二十來歲的尉繚,不得魏惠王重用,隱居山林八十餘年,又冒出來,以百歲老者之身,去給秦王嬴政出謀劃策,還有精力逃跑,然後被抓回來,繼續效力,

再以後這個尉繚還成了韓信的老師,傳授他兵法。根據史料推斷,韓信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30年左右,即便他是超級天才,起碼也得十來歲才能學習兵法,也就是說,尉繚差不多要活一百二十歲,才有可能成為韓信的老師。

縱然尉繚真的是一位長壽奇人,但是從代表其兵法的《尉繚子》來看,他給韓信當老師的可能性,也不大。

這個問題首先要求證於班固,他在其所著的《漢書》中,給我們留下了一篇《藝文志》,其中對於東漢以前兵法流派做了一個系統的分類,其中包括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派,共列兵家五十三,兵書七百九十卷,圖四十三卷。

東漢初年對前代兵學系統整理的成果,很遺憾其中大部分都已經亡佚失傳,但從《藝文志》中,可知《尉繚子》同時出現在了雜家和兵家中,兵家中又歸屬於兵形一派。

韓信所著兵法也在《藝文志》中有名,列入了兵謀一派,兩者並不同類。

再看《尉繚子》的內容,既有國家戰略層面的內容,也有具體戰術方面的指導,還涉及內政與經濟是很全面的,很接近史書,韓信明顯在這方面夠嗆。

還有一個問題,《蔚繚子》所言之狀況與魏惠王所處戰國中期卻比較符合,與秦王嬴政所處之戰國晚期相差太大。

節選一段,大家看看:

“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兄,利人之貸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故兵者,所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由其武議在於一人,故兵血刃而天下親焉。”

大意是用兵打仗要打仁義之戰,不要去侵略別國,要力爭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做仁義之師。。。

難以想象這種論調會符合秦王嬴政的胃口,以及秦國橫掃六國的大勢,更與韓信後來的用兵之道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我們相信韓信或許曾接觸過《尉繚子》一書,吸收了其中一些智慧,但要將他判給尉繚當學生,疑點太多難以成立。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史記~淮陰侯列傳》

意思是韓信是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人氏,是個普通老百姓,窮困潦倒,是個一無所長謀生都成問題的苦逼,

可以想象到,當時的書籍主要還是以竹簡的形式存在的,是有錢人家也未必能擁有的奢侈品,兵書這類本身就帶有高度敏感性的東西,更是常人難以擁有,除了一些當世聞名的大學者之外,就只有列國貴族王侯那裡才有可能放上幾卷《孫子兵法》或《吳子兵法》。

難不成韓信是貴族之後?

若韓信乃貴族之後,他最有可能的母國當是韓國,此國在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與韓信生年接近。

亡國之初,韓國貴族並未遭到太多迫害,但沒過幾年,他們中的一些人發動了一場叛亂從而招來殘酷鎮壓,隨後曾經的“優待”也就不復存在。

此時還是孩童的韓信,若為韓國貴族子弟,要麼隨父母踏上流亡之路,要麼一命嗚呼於秦國的迫害之中,反正是沒有可能安坐於貴族府邸中,飽讀兵書的。

從韓信後來的表現來看,他對於韓國也並無什麼特別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說毫無感情。在這方面,他和貨真價實的韓國貴族之後張良卻形成鮮明對比。

張良為報家仇國恨,曾不惜冒著巨大危險,尋來刺客刺殺秦始皇,後又投身於反秦大業中,極力促成韓國的短暫興復。韓信則不然,他一生所求的都是個人的功名利祿,韓國興復不興復與他毫不相干,據此可以看出韓信不太可能是韓國貴族之後。

不是貴族卻佩劍,還窮困潦倒,卻志存高遠,

有一身本事,卻無爭霸天下之心,只求貨與帝王家裂土封王。

種種跡象,都指向了彼時另一種人群。

遊俠!!!

這個遊俠跟後來武俠小說中的遊俠可不是一回事,前者可算後者的祖師爺。

遊俠興起於戰國時代,是一種存在於官方勢力之外的民間力量。他們大都有一技之長,卻難以通過正常的選拔途徑為官方所用,便轉而遊走四方,尋求名主,圖謀飛黃騰達出人頭地。他們有不同於官方標準的行事原則和行事風格,也就是具有一種所謂的“俠氣”。

當時的遊俠群體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為一些野心勃勃的貴族王侯所注意,他們大開家門大量收容此類人等,形成強大勢力,也就是“養士”、“收門客”。

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

韓信身懷絕學,智略過人,性格孤傲,特立獨行,與遊俠氣質極為符合。

若韓信為遊俠,則必然對四君子心有神往,確切地講,當對四君子中的信陵君特別敬佩。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信陵君曾留下一部《魏公子兵法》,乃集戰國兵法大成之作。

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後,不敢回國,長期旅居趙國,後來秦國大舉攻魏,信陵君才回國效力。

他有極高的威望,各國得他書信,紛紛派兵來助,組成聯軍,將秦國打得大敗,然後一路狂追到函谷關,造成戰國時代最後一次六國合縱攻秦的大勝利。此役之後,各國又進獻兵法於他,信陵君將其編作一書,後來的《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中皆有記錄,其兵法有二十一篇,圖十卷,列入兵形勢一類中。

雖然此書類目上與韓信兵法並不相同,但其既為集戰國兵法大成之作,韓信若有幸接觸,必可從中得到許多良益,遠遠勝過內容龐雜落伍的《尉繚子》。

卓越的軍事家從來都是書面知識與沙場實踐雙管齊下的,那韓信也不例外。

他或許並無一個確切的老師,如那傳說中的鬼谷子一般,來傳授他兵法,但是他坑定接觸過一些兵書兵法,對他的影響很大,個人認為對他影響更大的是他在秦末戰爭中的實踐經歷,以及他善於學習、勤于思考的優良習慣。

公元前208年3月,陳勝、吳廣所點燃的秦末戰火,江東楚國將門後裔項梁起兵於會稽,聲勢浩大,很快發展為秦末群雄中一強。

項梁率軍渡過長江、淮水,揮師北上,當時很多慕名“英雄豪傑”前往投奔,與韓信、彭越並列的名將英布,劉邦也是在這個時候投到項梁帳下來的,蟄伏許久的韓信,也投奔了項梁。

與英布、劉邦等人相比,他能帶去的“見面禮”卻實在少的可憐:兩個肩膀扛著頭,一個人就去了😂😂😂

其他人卻是至少有幾千人馬,所以人家馬上能當上首領!,韓信呢只能“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就是一個普通大頭兵,那麼既然他是普通兵卒,那麼就必然要上陣衝鋒,殺敵切實體會戰場之殘酷。

有了這些基層的實際鍛鍊,讓他對於兵書兵法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勤於學習敏於行動的韓信就這樣一步步從實戰中摸索過去讀過的兵書、謀略,成為不世出之名將。


相州背嵬軍


韓信是劉邦口中的“漢初三傑”之一,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可以說,韓信為了劉邦的事業,立下了卓越的功勳。不過,我們對韓信的生平進行研究,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前,就沒有統帥重兵的經歷。那麼,他是怎麼擁有的那麼強大的軍事指揮才能,誰又是韓信的兵法老師呢?


一、韓信的戰績。

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後,就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術,奪取了關中。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後,韓信緊急從關中趕來,擊破了項羽的追兵,穩定了局勢。在平定魏國的叛變後,韓信向劉邦請纓,以三萬人馬北上攻打位於項羽側翼的諸侯國。韓信連續攻下代、趙、燕、齊等國,並且在雎水之戰中,將項羽手下大將龍且的軍隊全部消滅,一舉改變了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

歷史事實證明,沒有韓信,劉邦是難以取得最後的勝利的。這是因為項羽的軍事能力是當時最強的,不在戰場上徹底打敗項羽,就不能徹底解決戰爭。在劉邦和項羽最後的決戰中,韓信沒有到達戰場的時候,雖然劉邦的兵力佔絕對優勢,可也是被項羽打得大敗。


只有韓信趕到後,統一指揮劉邦的軍隊,這才在垓下之戰中大敗項羽。項羽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突圍而走,自刎烏江。可以說,只有在韓信的指揮下,才發揮出劉邦軍隊數量上的優勢,打敗了項羽。在後來韓信調侃劉邦,說劉邦只能帶十萬人馬,而自己則帶領軍隊多多益善也不是過甚之詞。

可是,韓信的來歷我們都知道,他當年在項羽軍中位不過執戟,到了劉邦軍中也不過是個管後勤的小官。他對劉邦失望而走,多虧了蕭何將他追回,向劉邦舉薦,才得到了劉邦的重視。劉邦接受蕭何的建議,登壇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從此開始了他的光輝軍事篇章。那麼,韓信一直名不見經傳,他敢於擔任大將,說明他自身具備有這種才能。那麼,韓信的這種才能是從何而來的,他的師父又是誰呢?


我們看史書對漢初三傑的記載,蕭何出身是一個小官吏,他的才能是日常磨練出來的。而張良的老師是有明確記載的,是圯上老人,也就是傳說中的黃石公。是他先磨練張良的脾氣,再傳授給張良《太公兵法》,使得張良得以成為出色的謀略家。而對於韓信的老師,則根本沒有分毫的記載。那麼,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怎麼得來的呢?

二、韓信的經歷。

當然,才能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讓我們從歷史上記載的韓信的生平來探究一下。我們看韓信的少年時代,就能夠感覺到韓信這個人不一般。他的做派是一種貴族的做派,而且是一種破落貴族的做派。他有文化,有見識,但是不願意去從事勞動生產,不願意去操持底層勞動人民的工作,乃至於餓得釣魚為生。


而他周邊的人對他的身份都心知肚明。給他飯吃的漂母就曾經說過,我可憐你是王孫吃不上飯才接濟你,不圖你的報答。“王孫”這個稱呼並不是隨便誰都受得起的。而韓信隨身一直佩戴著代表身份的寶劍,再困難也不去賣掉它。這一切都可以表明,韓信就是一個破落貴族的後裔。

可是,既然是貴族,即便是破落了,也會留有一些產業,在當地有一定的勢力。我們可以看到,韓信在當地卻備受嘲笑和欺壓,甚至出現了忍受胯下之辱的情況。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個地方既不是韓信家的封地,也不是韓信的家鄉。他是在秦朝統一天下的時候,逃亡出來,流落到那裡的。


那麼,韓信究竟是哪國貴族的後裔,使得他不得不逃亡。我們從韓信的姓就能夠知道了。當年韓國滅亡,韓國貴族紛紛逃亡。這批人散佈在江淮一帶,以韓為姓。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韓信是韓國的逃亡貴族,而且過去是有一定的地位。

再加上他和張良之間還有著一定關係。張良是韓國幾世老臣的後代,以復興韓國為己任。在韓信想要擔任齊王的時候,劉邦派張良去宣佈旨意,並安撫韓信。這使得韓信沒有被他人說動自立。張良和韓信之間如果沒有一定的關係,劉邦是不會派他親自去的。


那麼,既然韓信是韓國過去有勢力的破落貴族,這一切就很好解釋了。韓信的家庭,能夠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家庭敗落,但是這些學習到腦子裡的知識是丟不掉的。我們看韓信在井陘之戰後,和部下討論戰役經驗時,引用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就是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的原文。韓信能夠熟讀兵法,沒有受過一定的教育是辦不到的。韓信長大成人後,他的志向也逐漸豐滿。在這一點上,韓信和項羽是相似的。項羽也是破落貴族出身,他和韓信的志向相同,都是推翻秦朝統治,恢復自己的江山。

我們從歷史上記載上看,韓信是一個恩怨分明的人。他對待劉邦,因為劉邦的恩義,他推辭了他人勸說自立為王的建議。對待給他飯吃的漂母,他贈送了千金,而對那個對待他半途而廢的亭長給了百錢。而對於侮辱他的閒漢,他讓他當了楚國的中尉。那麼,如果他又如同圯上老人那樣的老師,他怎麼會不好好報答他呢?


這隻能說明,韓信並沒有像圯上老人那樣的老師,教他文化的只不過是尋常家庭教師那樣的人。這種人在貴族家庭中,屬於為自己服務的人員,只不過是韓信的啟蒙老師,韓信是不可能承認是他傳授了自己兵法的。所以說,我們可以肯定,韓信的學習的兵法,只能來自於他家傳的文獻。韓信並沒有著名的兵法老師,他是通過自己學習掌握的兵法理論。

三、韓信在實戰中的學習老師。

不過,如果從另一個方面講,韓信在世上還是有一位兵法老師的,這個人就是項羽。我們只看到韓信一直擔任中下級軍官,在劉邦的軍隊中一步登天,成為大將。卻沒有注意到韓信在項羽軍中的經歷。韓信在項羽軍中擔任執戟郎中的官職。這個官職雖小,不過卻是項羽身邊衛隊的成員。這使得韓信能夠親自跟隨項羽作戰,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我們不能不承認,在當時中國最強的將領,最強的戰術家就是項羽。項羽作戰並不是僅僅依靠他的武勇,他還擁有極高的戰術素養。在鉅鹿之戰中,項羽就充分表現了他的戰術眼光,率領楚軍,以少擊眾,大敗秦軍。

在這一戰中,項羽首先批駁了宋義的所謂讓秦趙互相消耗,等到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戰的錯誤觀念。秦強趙弱,秦軍打敗趙軍是必然的。秦軍打敗趙軍後會士氣大振,變得更強,怎麼能夠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讓諸侯軍可乘。項羽在無法說服宋義,還遭到宋義威脅的情況下,一怒之下,殺了宋義,然後進軍鉅鹿。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就給韓信演示了什麼叫做“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他率領楚軍渡河,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糧食。這樣一來,極大的振奮了將士的士氣,使得楚軍和秦軍交戰的時候,無不以一當十,呼聲動天。

在作戰時,項羽又敏銳的抓住秦軍兵力分散,糧食運輸困難的弱點。首先攻破秦軍運糧的甬道,然後分割章邯和王離兩支部隊,接下來先消滅了王離的部隊,迫降了章邯的部隊。作為項羽的直接手下,項羽的這一系列戰術動作,給韓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說過去韓信只有軍事理論知識,在項羽的身邊經過一系列的實戰鍛鍊後,韓信對他領悟的軍事理論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從此,韓信的軍事能力有了昇華,他具備了一流將領的能力,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展身手的機會了。

在韓信在劉邦這裡得到軍權之後,他就開始把他的軍事才華展現出來。我們可以從韓信的作戰中,看到鉅鹿之戰的影子。而且韓信經過他的精心加工,將這些理論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井陘之戰中,他就複製了鉅鹿之戰背水一戰,死地求生的一幕。


在和項羽的軍隊交戰的時候,韓信運用他在項羽軍中的認識,巧妙的消滅了敵人。他利用龍且看不起自己的心理,誘敵深入,放水沖斷敵軍隊伍,分割包圍消滅敵人。在和項羽進行的垓下決戰中,他針對項羽慣用的中央突破的戰術,採取厚集中央軍力,兩翼包抄的戰術,打敗了項羽。

從韓信的作戰中,我們可以看到項羽指揮作戰的影子。正是韓信在項羽軍中的歷練,才使得他從一個只有理論知識的書生,變成一個能征慣戰的將領。所以說,如果韓信有兵法上的老師的話,那個人就是項羽。


結語:

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中戰場將領的代表,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在漢軍中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在歷史上,我們沒有看到,關於他兵法老師的記載。我們從他的經歷就可以知道,韓信的用兵能力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學習得來的。

韓信作為破落貴族的一員,雖然家道敗落,但是他自小得到的優良教育讓他受益匪淺。他熟讀兵書,見識不凡,但是僅僅依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僅僅擁有理論知識,是不能成為優秀的將領的。這也是韓信在項羽手下不被看好的原因。韓信雖然向項羽多次進言獻策,可是他的建議不被項羽所採納。這主要是這些理論上的建議,和實際並不能完全符合。


不過,韓信並沒有因此而消沉。他通過在項羽的手下作戰,對項羽的作戰指揮進行了研究學習,使得自己的軍事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說,項羽是韓信在實戰中的老師。正是在項羽軍中的這一段實戰經歷,韓信才成為了一位真正的兵仙。世界上沒有無師自通的天才,韓信的兵法就是依靠他學習的兵法理論知識,再加上在項羽軍隊實戰的學習,這才成熟了起來。這才是韓信兵法由來的真正根源。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偉大領袖毛主席又向誰學兵法?有些能力與生俱來,只要稍看看書等途徑就能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