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谁学的兵法,为何出场即巅峰力敌项羽?

路北0770


韩信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楚汉之际的一位风云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卓越的军事主将和统帅。

但是他的老师是谁呢?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军事家,在史书中却难以找到关于他师承何人的记载,难不成他是天生奇才会打仗?

那是不可能滴,据传说他的老师是尉缭,

然而,尉缭这个人也是一个谜。

为啥?因为史书中有两个尉缭😂😂

其中一个活动于战国魏惠王时期,另外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

魏惠王,

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此人经历了魏国由盛而衰的剧变,并非庸碌之君,他也曾广揽四方贤能之士,以求兴复,但却未能择贤才而用之,公孙鞅(后来的商鞅)就是从他手里溜走的,亚圣孟子与他进行了一番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空谈,后来用了一个庞涓,却害了一个孙膑,招致一场惨败。

尉缭大概率就是此时前去应征,最后又无缘而别的诸多贤才之一。

这方面的证据来自于一本先秦兵书《尉缭子》,从其名,便可知道,此书当与尉缭有莫大关系,其中开篇便有一句:“梁惠王问尉缭子曰。”这里的梁惠王即是魏惠王。

再来看看秦王嬴政时期另外那一位尉缭先生,

“十年……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滑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謀,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史记~始皇本纪》

意思是秦王嬴政继位第十年(公元前237年),从魏国大梁来了一个叫尉缭的人,这个人给嬴政献了一条离间计,来对付其他诸侯国,嬴政对他很看重,但这个尉缭在与嬴政相处一段时间后,又有了新看法,称从嬴政的长相就看得出绝非善类,自己常伴左右,怕没有好下场就要逃跑。

结果跑半路被嬴政派人抓了回来,任命为国尉,让他给自己出谋划策。

我们分析一下,魏惠王卒于公元前319年,从那一年到公元前237年,有八十余年之遥,而能去魏惠王那里毛遂自荐的尉缭,至少也得是个成年人,二十上下,两处相加,也就是至少一百年。曾经二十来岁的尉缭,不得魏惠王重用,隐居山林八十余年,又冒出来,以百岁老者之身,去给秦王嬴政出谋划策,还有精力逃跑,然后被抓回来,继续效力,

再以后这个尉缭还成了韩信的老师,传授他兵法。根据史料推断,韩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30年左右,即便他是超级天才,起码也得十来岁才能学习兵法,也就是说,尉缭差不多要活一百二十岁,才有可能成为韩信的老师。

纵然尉缭真的是一位长寿奇人,但是从代表其兵法的《尉缭子》来看,他给韩信当老师的可能性,也不大。

这个问题首先要求证于班固,他在其所著的《汉书》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艺文志》,其中对于东汉以前兵法流派做了一个系统的分类,其中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派,共列兵家五十三,兵书七百九十卷,图四十三卷。

东汉初年对前代兵学系统整理的成果,很遗憾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亡佚失传,但从《艺文志》中,可知《尉缭子》同时出现在了杂家和兵家中,兵家中又归属于兵形一派。

韩信所著兵法也在《艺文志》中有名,列入了兵谋一派,两者并不同类。

再看《尉缭子》的内容,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内容,也有具体战术方面的指导,还涉及内政与经济是很全面的,很接近史书,韩信明显在这方面够呛。

还有一个问题,《蔚缭子》所言之状况与魏惠王所处战国中期却比较符合,与秦王嬴政所处之战国晚期相差太大。

节选一段,大家看看: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兄,利人之贷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血刃而天下亲焉。”

大意是用兵打仗要打仁义之战,不要去侵略别国,要力争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做仁义之师。。。

难以想象这种论调会符合秦王嬴政的胃口,以及秦国横扫六国的大势,更与韩信后来的用兵之道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我们相信韩信或许曾接触过《尉缭子》一书,吸收了其中一些智慧,但要将他判给尉缭当学生,疑点太多难以成立。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史记~淮阴侯列传》

意思是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氏,是个普通老百姓,穷困潦倒,是个一无所长谋生都成问题的苦逼,

可以想象到,当时的书籍主要还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的,是有钱人家也未必能拥有的奢侈品,兵书这类本身就带有高度敏感性的东西,更是常人难以拥有,除了一些当世闻名的大学者之外,就只有列国贵族王侯那里才有可能放上几卷《孙子兵法》或《吴子兵法》。

难不成韩信是贵族之后?

若韩信乃贵族之后,他最有可能的母国当是韩国,此国在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与韩信生年接近。

亡国之初,韩国贵族并未遭到太多迫害,但没过几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发动了一场叛乱从而招来残酷镇压,随后曾经的“优待”也就不复存在。

此时还是孩童的韩信,若为韩国贵族子弟,要么随父母踏上流亡之路,要么一命呜呼于秦国的迫害之中,反正是没有可能安坐于贵族府邸中,饱读兵书的。

从韩信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对于韩国也并无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毫无感情。在这方面,他和货真价实的韩国贵族之后张良却形成鲜明对比。

张良为报家仇国恨,曾不惜冒着巨大危险,寻来刺客刺杀秦始皇,后又投身于反秦大业中,极力促成韩国的短暂兴复。韩信则不然,他一生所求的都是个人的功名利禄,韩国兴复不兴复与他毫不相干,据此可以看出韩信不太可能是韩国贵族之后。

不是贵族却佩剑,还穷困潦倒,却志存高远,

有一身本事,却无争霸天下之心,只求货与帝王家裂土封王。

种种迹象,都指向了彼时另一种人群。

游侠!!!

这个游侠跟后来武侠小说中的游侠可不是一回事,前者可算后者的祖师爷。

游侠兴起于战国时代,是一种存在于官方势力之外的民间力量。他们大都有一技之长,却难以通过正常的选拔途径为官方所用,便转而游走四方,寻求名主,图谋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他们有不同于官方标准的行事原则和行事风格,也就是具有一种所谓的“侠气”。

当时的游侠群体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为一些野心勃勃的贵族王侯所注意,他们大开家门大量收容此类人等,形成强大势力,也就是“养士”、“收门客”。

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

韩信身怀绝学,智略过人,性格孤傲,特立独行,与游侠气质极为符合。

若韩信为游侠,则必然对四君子心有神往,确切地讲,当对四君子中的信陵君特别敬佩。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信陵君曾留下一部《魏公子兵法》,乃集战国兵法大成之作。

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不敢回国,长期旅居赵国,后来秦国大举攻魏,信陵君才回国效力。

他有极高的威望,各国得他书信,纷纷派兵来助,组成联军,将秦国打得大败,然后一路狂追到函谷关,造成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六国合纵攻秦的大胜利。此役之后,各国又进献兵法于他,信陵君将其编作一书,后来的《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中皆有记录,其兵法有二十一篇,图十卷,列入兵形势一类中。

虽然此书类目上与韩信兵法并不相同,但其既为集战国兵法大成之作,韩信若有幸接触,必可从中得到许多良益,远远胜过内容庞杂落伍的《尉缭子》。

卓越的军事家从来都是书面知识与沙场实践双管齐下的,那韩信也不例外。

他或许并无一个确切的老师,如那传说中的鬼谷子一般,来传授他兵法,但是他坑定接触过一些兵书兵法,对他的影响很大,个人认为对他影响更大的是他在秦末战争中的实践经历,以及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优良习惯。

公元前208年3月,陈胜、吴广所点燃的秦末战火,江东楚国将门后裔项梁起兵于会稽,声势浩大,很快发展为秦末群雄中一强。

项梁率军渡过长江、淮水,挥师北上,当时很多慕名“英雄豪杰”前往投奔,与韩信、彭越并列的名将英布,刘邦也是在这个时候投到项梁帐下来的,蛰伏许久的韩信,也投奔了项梁。

与英布、刘邦等人相比,他能带去的“见面礼”却实在少的可怜:两个肩膀扛着头,一个人就去了😂😂😂

其他人却是至少有几千人马,所以人家马上能当上首领!,韩信呢只能“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就是一个普通大头兵,那么既然他是普通兵卒,那么就必然要上阵冲锋,杀敌切实体会战场之残酷。

有了这些基层的实际锻炼,让他对于兵书兵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勤于学习敏于行动的韩信就这样一步步从实战中摸索过去读过的兵书、谋略,成为不世出之名将。


相州背嵬军


韩信是刘邦口中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可以说,韩信为了刘邦的事业,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不过,我们对韩信的生平进行研究,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前,就没有统帅重兵的经历。那么,他是怎么拥有的那么强大的军事指挥才能,谁又是韩信的兵法老师呢?


一、韩信的战绩。

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大将后,就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夺取了关中。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韩信紧急从关中赶来,击破了项羽的追兵,稳定了局势。在平定魏国的叛变后,韩信向刘邦请缨,以三万人马北上攻打位于项羽侧翼的诸侯国。韩信连续攻下代、赵、燕、齐等国,并且在雎水之战中,将项羽手下大将龙且的军队全部消灭,一举改变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历史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刘邦是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的。这是因为项羽的军事能力是当时最强的,不在战场上彻底打败项羽,就不能彻底解决战争。在刘邦和项羽最后的决战中,韩信没有到达战场的时候,虽然刘邦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可也是被项羽打得大败。


只有韩信赶到后,统一指挥刘邦的军队,这才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突围而走,自刎乌江。可以说,只有在韩信的指挥下,才发挥出刘邦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打败了项羽。在后来韩信调侃刘邦,说刘邦只能带十万人马,而自己则带领军队多多益善也不是过甚之词。

可是,韩信的来历我们都知道,他当年在项羽军中位不过执戟,到了刘邦军中也不过是个管后勤的小官。他对刘邦失望而走,多亏了萧何将他追回,向刘邦举荐,才得到了刘邦的重视。刘邦接受萧何的建议,登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从此开始了他的光辉军事篇章。那么,韩信一直名不见经传,他敢于担任大将,说明他自身具备有这种才能。那么,韩信的这种才能是从何而来的,他的师父又是谁呢?


我们看史书对汉初三杰的记载,萧何出身是一个小官吏,他的才能是日常磨练出来的。而张良的老师是有明确记载的,是圯上老人,也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是他先磨练张良的脾气,再传授给张良《太公兵法》,使得张良得以成为出色的谋略家。而对于韩信的老师,则根本没有分毫的记载。那么,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怎么得来的呢?

二、韩信的经历。

当然,才能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让我们从历史上记载的韩信的生平来探究一下。我们看韩信的少年时代,就能够感觉到韩信这个人不一般。他的做派是一种贵族的做派,而且是一种破落贵族的做派。他有文化,有见识,但是不愿意去从事劳动生产,不愿意去操持底层劳动人民的工作,乃至于饿得钓鱼为生。


而他周边的人对他的身份都心知肚明。给他饭吃的漂母就曾经说过,我可怜你是王孙吃不上饭才接济你,不图你的报答。“王孙”这个称呼并不是随便谁都受得起的。而韩信随身一直佩戴着代表身份的宝剑,再困难也不去卖掉它。这一切都可以表明,韩信就是一个破落贵族的后裔。

可是,既然是贵族,即便是破落了,也会留有一些产业,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我们可以看到,韩信在当地却备受嘲笑和欺压,甚至出现了忍受胯下之辱的情况。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个地方既不是韩信家的封地,也不是韩信的家乡。他是在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逃亡出来,流落到那里的。


那么,韩信究竟是哪国贵族的后裔,使得他不得不逃亡。我们从韩信的姓就能够知道了。当年韩国灭亡,韩国贵族纷纷逃亡。这批人散布在江淮一带,以韩为姓。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韩信是韩国的逃亡贵族,而且过去是有一定的地位。

再加上他和张良之间还有着一定关系。张良是韩国几世老臣的后代,以复兴韩国为己任。在韩信想要担任齐王的时候,刘邦派张良去宣布旨意,并安抚韩信。这使得韩信没有被他人说动自立。张良和韩信之间如果没有一定的关系,刘邦是不会派他亲自去的。


那么,既然韩信是韩国过去有势力的破落贵族,这一切就很好解释了。韩信的家庭,能够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家庭败落,但是这些学习到脑子里的知识是丢不掉的。我们看韩信在井陉之战后,和部下讨论战役经验时,引用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就是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的原文。韩信能够熟读兵法,没有受过一定的教育是办不到的。韩信长大成人后,他的志向也逐渐丰满。在这一点上,韩信和项羽是相似的。项羽也是破落贵族出身,他和韩信的志向相同,都是推翻秦朝统治,恢复自己的江山。

我们从历史上记载上看,韩信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他对待刘邦,因为刘邦的恩义,他推辞了他人劝说自立为王的建议。对待给他饭吃的漂母,他赠送了千金,而对那个对待他半途而废的亭长给了百钱。而对于侮辱他的闲汉,他让他当了楚国的中尉。那么,如果他又如同圯上老人那样的老师,他怎么会不好好报答他呢?


这只能说明,韩信并没有像圯上老人那样的老师,教他文化的只不过是寻常家庭教师那样的人。这种人在贵族家庭中,属于为自己服务的人员,只不过是韩信的启蒙老师,韩信是不可能承认是他传授了自己兵法的。所以说,我们可以肯定,韩信的学习的兵法,只能来自于他家传的文献。韩信并没有著名的兵法老师,他是通过自己学习掌握的兵法理论。

三、韩信在实战中的学习老师。

不过,如果从另一个方面讲,韩信在世上还是有一位兵法老师的,这个人就是项羽。我们只看到韩信一直担任中下级军官,在刘邦的军队中一步登天,成为大将。却没有注意到韩信在项羽军中的经历。韩信在项羽军中担任执戟郎中的官职。这个官职虽小,不过却是项羽身边卫队的成员。这使得韩信能够亲自跟随项羽作战,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时中国最强的将领,最强的战术家就是项羽。项羽作战并不是仅仅依靠他的武勇,他还拥有极高的战术素养。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就充分表现了他的战术眼光,率领楚军,以少击众,大败秦军。

在这一战中,项羽首先批驳了宋义的所谓让秦赵互相消耗,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战的错误观念。秦强赵弱,秦军打败赵军是必然的。秦军打败赵军后会士气大振,变得更强,怎么能够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让诸侯军可乘。项羽在无法说服宋义,还遭到宋义威胁的情况下,一怒之下,杀了宋义,然后进军巨鹿。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就给韩信演示了什么叫做“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他率领楚军渡河,破釜沉舟,只带三天的粮食。这样一来,极大的振奋了将士的士气,使得楚军和秦军交战的时候,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

在作战时,项羽又敏锐的抓住秦军兵力分散,粮食运输困难的弱点。首先攻破秦军运粮的甬道,然后分割章邯和王离两支部队,接下来先消灭了王离的部队,迫降了章邯的部队。作为项羽的直接手下,项羽的这一系列战术动作,给韩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过去韩信只有军事理论知识,在项羽的身边经过一系列的实战锻炼后,韩信对他领悟的军事理论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此,韩信的军事能力有了升华,他具备了一流将领的能力,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展身手的机会了。

在韩信在刘邦这里得到军权之后,他就开始把他的军事才华展现出来。我们可以从韩信的作战中,看到巨鹿之战的影子。而且韩信经过他的精心加工,将这些理论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井陉之战中,他就复制了巨鹿之战背水一战,死地求生的一幕。


在和项羽的军队交战的时候,韩信运用他在项羽军中的认识,巧妙的消灭了敌人。他利用龙且看不起自己的心理,诱敌深入,放水冲断敌军队伍,分割包围消灭敌人。在和项羽进行的垓下决战中,他针对项羽惯用的中央突破的战术,采取厚集中央军力,两翼包抄的战术,打败了项羽。

从韩信的作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羽指挥作战的影子。正是韩信在项羽军中的历练,才使得他从一个只有理论知识的书生,变成一个能征惯战的将领。所以说,如果韩信有兵法上的老师的话,那个人就是项羽。


结语: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中战场将领的代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在历史上,我们没有看到,关于他兵法老师的记载。我们从他的经历就可以知道,韩信的用兵能力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得来的。

韩信作为破落贵族的一员,虽然家道败落,但是他自小得到的优良教育让他受益匪浅。他熟读兵书,见识不凡,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是不能成为优秀的将领的。这也是韩信在项羽手下不被看好的原因。韩信虽然向项羽多次进言献策,可是他的建议不被项羽所采纳。这主要是这些理论上的建议,和实际并不能完全符合。


不过,韩信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通过在项羽的手下作战,对项羽的作战指挥进行了研究学习,使得自己的军事水平得到了提高。可以说,项羽是韩信在实战中的老师。正是在项羽军中的这一段实战经历,韩信才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兵仙。世界上没有无师自通的天才,韩信的兵法就是依靠他学习的兵法理论知识,再加上在项羽军队实战的学习,这才成熟了起来。这才是韩信兵法由来的真正根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伟大领袖毛主席又向谁学兵法?有些能力与生俱来,只要稍看看书等途径就能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