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臨死說出拯救大清的最後計策,李鴻章卻沒聽,最終害慘中國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他們依靠鎮壓太平天國以及捻軍起義起家,並稱為晚清三大名臣。在個人關係上,曾國藩與李鴻章有師生之誼。在鎮壓天平天國時,李鴻章曾在曾國藩幕府裡做事。其後,曾國藩命李鴻章效仿湘軍,建立了更為強大的淮軍。由此可以說,湘軍和淮軍已經成了滿清的兩大支柱。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曾國藩在攻破天京後,竟自毀長城,直接裁撤了數十萬湘軍。

曾國藩為何會裁撤湘軍呢?

首先,滿清政府一向秉承滿漢之大防,自開國以來,就極力限制漢人統軍。在太平天國以前,滿清的正規軍實際是八旗軍和綠營。但乾隆年間以後,八旗軍和綠營已然腐朽不堪,完全不能作戰。因此,才會讓曾國藩等人組建團練,這才有了湘軍。

然而滿清對湘軍的猜疑從未停止過,自1863年開始,朝廷派正白旗出身的官文駐守於長江中上游的武昌;富明阿駐守於揚州、鎮江,佔據長江下游;僧格林沁屯兵於安徽、湖北之交,名為防止太平軍流竄,實則防止湘軍北上。由此,湘軍遭遇三面包圍,在如此兵勢之下,湘軍不得不撤。

曾國藩臨死說出拯救大清的最後計策,李鴻章卻沒聽,最終害慘中國


其次,湘軍在克復天京後,將領們搶到了大量金銀,掠取了大量婦女,富貴至極,已經沒有動力繼續作戰。而對於湘軍普通士兵來說,他們常受欠餉的困擾,因此心懷不滿的湘軍士兵紛紛加入反清的哥老會,隨時準備譁變。

最後,曾國藩是個飽讀聖賢書、深諳程朱理學的大儒,讓他做亂臣賊子,簡直比要他命還難受。同時,曾國藩還對滿清朝廷充滿了幻想,以為還有機會重新振作。

1867年,曾國藩曾與幕僚趙烈文討論時局。趙烈文曾預言,滿清50年內必亡,原因是朝廷中樞已經完全朽爛(抽空一爛)。對此曾國藩並不相信,在他看來恭親王奕訢精明強幹,慈禧太后剛強,遇事能夠“威斷”,怎麼就“抽心一爛”了呢?

然而到曾國藩裁撤完湘軍,去往京城任職後才發現,滿清的中樞真的爛的不成樣子了。進京後,曾國藩曾與慈禧面談過幾次,發現這位婦人確實很擅長政治鬥爭,但對於治國、治軍之事可謂一竅不通;而恭親王奕訢呢?此人確實有些小聰明,但是雄心不足,不堪大用。

因此,曾國藩在日記中描述道:兩位太后“才德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皇上年齡小,還不好說;恭親王“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文祥“正派而規模狹隘”,倭仁雖有“特立之操”,但“才薄識短”。對此他悲嘆道:“權要諸公尚且如此,遑論其餘?”

可以說,滿清的統治集團——滿洲貴族已經完全腐朽,除了吃喝玩樂和爭權奪利,根本沒有其他本事。若讓慈禧等人當家,不僅滿清政府會崩潰,神州華夏也有淪亡之危。因此他非常後悔裁撤湘軍。

曾國藩臨死說出拯救大清的最後計策,李鴻章卻沒聽,最終害慘中國


1872年,曾國藩臨近去世,在這之前,他曾將李鴻章叫到跟前,並面授機宜:

“我這個人顧慮太多,湘軍浴血奮戰十幾年,收復金陵後,因為各種壓力,竟然將其解散,自毀長城,寒了將帥的心,等於是自廢武功。湘軍眾將飄如秋葉,我自己也成了剪翼之鳥,以至‘剿捻’無功,備受挫辱。”

當時,曾國藩本想依靠朝廷的軍隊鎮壓捻軍,結果屢戰不利,備受質疑。若朝廷軍隊連捻軍都不能制服,更何況強大的西方列強。因此,曾國藩想告誡李鴻章:你必須吸取教訓,無論如何也不能削弱你的淮軍。

在曾國藩看來,依靠朝廷,保不了大清,更保不了中國。若要中國免受列強入侵,必須依靠強大的軍隊不可。然而漢人領兵,必受朝廷猜忌,招來數不盡的攻擊。然而曾國藩希望李鴻章應挺直腰板,不要畏首畏尾,以至於裁撤軍隊,將中國的軟肋暴露於列強的槍口下。因此,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攻擊,淮軍只可加強,不可裁撤。

曾國藩臨死說出拯救大清的最後計策,李鴻章卻沒聽,最終害慘中國


用強軍來護衛中國,這或許是曾國藩開給大清的最後的保國良方。然而,李鴻章卻沒有真正聽從老師的教誨,只完成了一半。李鴻章說是“強軍”,實際做得卻只是個表面工作。李鴻章用真金白銀打造出了一個貌似強大的陸海軍。但在實際上,淮軍的實力並未真正加強。

他希望以北洋水師為例,自此海軍建成第一天起,就遭遇了朝臣無盡的彈劾。在重壓之下,李鴻章違背了曾國藩的遺命。為了修建慈禧的頤和園,海軍總務奕譞挪用海軍軍費。對此,李鴻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帝師翁同龢惡意剋扣海軍軍餉,李鴻章也不敢堅決予以鬥爭。而這也致使北洋水師自1889年以後,再也沒有添置一艘船、一門炮,使日本海軍迅速超越了北洋水師,並在甲午戰爭中大敗中國海軍。而淮軍的陸軍呢?表現得還要糟糕,不僅訓練廢弛,而且武器故障不斷。面對日軍的入侵,本該作為護國中堅的淮軍竟一觸即潰。

因此李鴻章無奈地說: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最終,曾國藩最後的救國良方被李鴻章氣質如弊履,而大清也在《馬關條約》後走向了萬劫不復,而中國也在帝國主義的入侵中不斷沉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