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大清宣統三年十月十日晚,一聲尖銳的槍響劃過這個遲暮王朝的夜空,湖北新軍的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辛亥革命的烽火燃遍全國,各地紛紛改旗易幟,宣佈獨立,滿清皇朝最終被自己建立和苦心經營起來的新軍捅了致命一刀,如一個垂垂老矣、病入膏肓的巨人,轟然倒下。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發佈退位詔書,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大清王朝就此壽終正寢,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權專制制度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曾國藩——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反映辛亥革命史實的雕塑

很多人都認為,推翻滿清王朝統治的是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再不濟也應該有袁世凱。然而,真正埋下導致清王朝這棵轟天朽木徹底倒塌根源的卻是另有其人,那就是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另外三位分別為左宗棠、李鴻章和張之洞)。

曾國藩——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

各位一定對此結論覺得有些愕然,曾國藩可是挽狂瀾於既倒,平定太平天國,挽救晚清皇朝的人,對於清政府來說,那就是蓋世功臣,若無曾國藩,清朝很可能提前幾十年就完蛋了,這確實是事實。然而,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清朝中央政府已經失去了對地方勢力的控制。各地方督撫已經不再聽從中央號令,初步形成了地方勢力割據的局面,尤其是南方各省,武昌起義一爆發,各省不僅沒有派兵前去剿滅革命軍,反而紛紛宣佈獨立,清政府已經失去了號令天下的權威和能力,手中也沒有一支服從中央政府指揮的武裝力量(北洋新軍是袁世凱的私家軍,根本不聽朝廷指揮)。因此,清政府只能請袁世凱出山帶領北洋新軍前去鎮壓革命軍,然而,袁世凱又是個充滿野心的陰謀家,手握重兵,怎麼可能乖乖地對清廷俯首稱臣。因此,僅僅一次武昌起義,就將清政府這棵腐朽的大樹連根拔起,雖屬意料之外卻也是情理之中。而導致地方勢力不再聽從清政府指揮這一局面的,正是曾國藩。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生人,是個地地道道的湖南漢子。自古以來,湖南就是民風彪悍、俊傑多出之地,曾國藩就是湘地傑出代表人物之一。說句實話,曾國藩這個人缺乏天資,換句話說,就是不夠聰明,他從14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且名次是倒數第二。左宗棠就在與友人的通信中評價曾國藩“欠才略”,甚至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後來成為清朝末年第一重臣的李鴻章也曾經評價自己這位老師有些“儒緩”,就是反應太慢、腦袋不靈光的意思。但是,曾國藩這個人讀書極為刻苦,肯下苦功夫,其人具有很多所謂聰明人所不具備的樸實與踏實,這種優秀的品質,成為他日後飛黃騰達位極人臣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這個腦袋不靈光的湖南漢子,硬是憑著自己多年苦讀打下的雄厚基礎,厚積薄發,考上了進士,進入了清帝國最高級的人才庫——翰林院,併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從此踏上了大清帝國的政治舞臺,併成為挽救清廷的救星,同時,也為清政府的最後覆滅埋下了伏筆。

曾國藩——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

在咸豐皇帝上臺之前,曾國藩憑藉自己的勤奮、努力與為人謹慎,已經官至工部左侍郎,成為當時清朝政府的高級官員,可謂仕途順利,按照這個路徑走下去,曾國藩很有可能會成為類似於張廷玉一樣的高級別漢族大臣,雖然也是位高權重,但在以滿洲八旗貴族為核心的清朝,漢族大臣做的再好也始終成為了不了政壇的主流。然而,命運卻給了這位有些笨拙的湖南漢子一個天大的機會,讓他改變了清王朝最後幾十年政治格局,並稱為晚清漢族大臣的代表人物。這個機會就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的爆發。

作為清朝最後一位實權皇帝,咸豐皇帝可算是各苦命的人(其後的同治、光緒均為慈禧太后所操縱的傀儡皇帝,手中並無實權,宣統皇帝僅僅在位三年,登基時才只有三歲,更無實權可言)。他剛剛從他老爹手裡接手這個正在走向衰敗的國家,帝國的南部邊陲邊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太平天國運動。一個科舉失意的窮酸書生——洪秀全,憑藉著自己都是一知半解的基督教教義,居然將成千上萬的窮苦百姓發展成為了自己的忠實信徒,並發動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同一時期,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攻佔北京,燒燬圓明園。咸豐皇帝在位的每一天,都面臨著內憂外患,大清王朝似乎已經無力迴天,腐化墮落且孱弱不堪的八旗子弟和綠營兵根本承擔不了守護這個衰敗帝國萬里江山的重任,當太平天國攻下南京時,清廷震動,因為江浙一帶是清政府的賦稅重地,是國家命脈之所在,如今被太平天國佔了去,清朝真的是危在旦夕。

此時的清廷,為了能夠儘快將太平天國鎮壓下去,已經顧不得祖宗成法,而鼓勵各地方的地主開展團練,訓練自己的私人武裝並參與鎮壓太平天國的軍事行動。這時,歷史將曾國藩推向了歷史前臺,他和他一手組建的湘軍,取代了清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八旗兵和綠營兵,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軍。這支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而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在短時間內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與太平天國的屢敗屢戰中,不斷積累經驗,最終,於1864年攻破天京,消滅了太平天國。而曾國藩,也成為了挽救清王朝的中興名臣。

曾國藩——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作戰勇猛的湘軍

太平天國被鎮壓下去了,清帝國又一次暫時性的轉危為安,然而,由鎮壓這次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而崛起的地方武裝勢力,卻並未隨之消去,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逐漸取代八旗和綠營,成為清朝不得不倚重的武裝力量,而這些戰鬥力較強的軍隊,其實際控制權並不在清朝中央政府手中,而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的私人武裝,後來的北洋海軍、北洋新軍、各地新軍也不再聽從中央號令,而成為朝廷大員或地方督撫的私人武裝,地方督撫手中握有兵權和一省乃至數省的百姓和賦稅,逐漸形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當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之時,慈禧太后下令東南各省派兵馳援北京勤王護駕,結果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封疆大吏根本不聽招呼,還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協議,與西方列強單獨媾和,清帝國彷彿被割裂為兩個世界一般,北京乃至北方地區戰火綿綿,而東南各省歌舞昇平鶯歌燕舞一派祥和氣氛,這恐怕是當時因病急亂投醫而鼓勵地方地主進行團練的大清朝廷所沒有想到的吧。

曾國藩——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參與“東南互保”的各省份

東南互保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它表明了當時清朝全國許多地方的封疆大吏在實質上已經不再聽從中央指揮,當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大清朝廷被八國聯軍追殺之時,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以及新晉實力派袁世凱都沒有任何動靜,不去派兵增援北京,不去勤王護駕,反而與洋人單獨媾和,搞了一個“東南互保”,名義上說是為了大清帝國保住東南半壁江山,實質上是有實力的地方督撫和封疆大吏已經尾大不掉,成為地方軍閥割據勢力,成了一個個事實上的地方“小朝廷”。

而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能夠使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成為壓死清政府這個即將瘦死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絕不僅僅是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黨人努力的結果,更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在推翻清政府這件事上有了那些當年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背離清廷並且選擇參與”東南互保“的地方勢力的支持,而清廷被推翻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全國性的軍閥混戰,也正是源於此。一切的一切,正是始於當年曾國藩和他一手建立起來的湘軍。所以說,曾國藩才是大清王朝真正的掘墓人。這也許是咸豐皇帝、慈禧太后乃至整個晚清時期滿洲貴族們都不曾想到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