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如何把握開玩笑的度?

在某個頒獎晚會上,安吉一家非常愉悅地來參加典禮,但是令人尷尬的是,很不和諧的一幕發生了:郭德綱數次開玩笑說安吉是自己的兒子。

鏡頭無數次捕捉到了安吉懵逼的表情畫面。

雖然胡可和沙溢並沒有表示出什麼,但是一眾觀眾怒了:譴責聲此起彼伏,於是引出了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的問題:在孩子面前,如何判斷玩笑是否合理?

我們身邊也總會有這樣一些熊親戚,口無遮攔,無話不談,弄的自己和孩子都非常尷尬。

那麼這種玩笑,對孩子的傷害真的很大嗎?什麼樣的玩笑,我們一定要衝在前面保護孩子?我們的底線應該是什麼?

這需要我們一層層抽絲剝繭的去了解認識:

我們的底線應該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底線就是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像安吉那種內心堅強的孩子,都已經不笑不說話一臉懵逼了,這就是傷害!

那什麼樣的問題會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呢?

孩子最大的問題是敏感、沒有安全感,對外界事物有著不可理喻的不確定性。

是的,孩子的不確定性都很不可理喻,他們隨時覺得媽媽會離開,他們相信爸爸會突然就離家出走,他們堅信不疑自己的洋娃娃哪天就不見了。

在這樣敏感的神經面前,你們忍心用所謂的“玩笑”給他們脆弱的神經狠狠一擊嗎?

破壞了孩子內心的敏感平衡,讓孩子感到安全的環境受到威脅,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傷害。

這種傷害,會在孩子的發育期留下深深的痕跡,以至於到成年都無法恢復。而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玩笑,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罪惡的。

在孩子面前,如何把握開玩笑的度?

罪惡玩笑一:你是你媽撿來的

多少人被這句“玩笑”逗過,想當年,我媽媽的同事,經常會這麼逗我,不管我是哭是笑,他們好像都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孩子的世界是純真的,他們的分辨能力非常薄弱,所以當你表情嚴肅的跟他說:“嘿,小鬼,你是你媽媽撿來的你知道嗎”。

對於他來說就等於“我並不是媽媽親生的”。

如果今天,突然有人跟你說,原來你的父母並不是你的親生父母,你會作何感想?

成人尚且接受不了,何況孩子。

也許長大以後,他們知道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是在他們的童年:我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我的人生好像有點不同;爸爸是不是不愛我了;那媽媽你會不會不要我,類似這種問題會一直伴隨左右。

長大後的他們,便會患得患失,幻想自己的一切隨時都會失去,而且是莫名其妙的。

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僅僅一句話,就剝奪了他認為的篤定的血緣關係。

在孩子面前,如何把握開玩笑的度?

罪惡玩笑二:你媽媽跟叔叔關係很好

這個玩笑類似於郭德綱說:“大兒子像郭德綱,小兒子像岳雲鵬,說明胡可很好客”。

這不但對胡可和沙溢是侮辱,其實這對於他們全家都是一種侮辱。

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玩笑了,不管對於孩子還是成人,這句話都很過分。

雖然孩子可能聽不懂其中的含義,但是這種髒汙的話,怎麼敢對孩子開口?

在孩子面前,如何把握開玩笑的度?

罪惡玩笑三:我其實是跟你鬧著玩

不管大人做了什麼,一句“我其實是鬧著玩的”就能把矛盾化解開,可如果你覺得同樣適用於孩子,那就太天真了。

這是我的真實經歷,小學時候,有次我的鉛筆盒關不上,於是我一直在那裡按,老師以我不認真上課為由,當著所有同學的面把我的鉛筆盒摔的粉碎。

我哭著把這個事兒告訴媽媽,媽媽去學校找老師,我記得那天下了很大的雨,媽媽的一隻腳還踩在了釘子上,肉色的襪子全殷滿了血。

第二天課堂上,老師又當眾說:“xxx,你還讓你媽來找我?怎麼著?我不怕!”

其實我媽媽只是覺得我不會說謊,想了解事情真相。但是卻被老師說成了“氣哄哄的來找我評理”。

事後,老師跟我媽媽說:“我就是跟她開了個玩笑”。

但是陰影有多深,只有我自己知道:

因為這件事,我開始內疚,覺得我是媽媽的負擔,害媽媽受傷;開始自卑,覺得給媽媽增加了麻煩;開始難過,因為我知道媽媽心裡肯定也不好受。

於是,我到現在依然是自卑、自怨自艾、容易有連累負罪感,遇到事情就認為是自己的錯。

因為在我小時候,認為老師的一切都是對的,老師的否定,就說明我是錯的,所以老師所謂的“玩笑”帶來的傷害,也讓我下意識的先歸咎於自己。

在孩子面前,如何把握開玩笑的度?

罪惡玩笑四:你媽你爸不要你了

當爸爸媽媽沒時間,將孩子交給親戚朋友帶的時候,“你媽你爸不要你了”,也成了他們的口頭禪,可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出於開玩笑。

一般這樣說的,大多數是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我們熟悉的一句“你再不聽話,我給你媽打電話讓她別回來,不要你了。”

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其實都是一個“被害妄想症患者”,患得患失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媽媽不要他,而一個成人,用孩子最恐懼的事兒來“開玩笑”,對於孩子來說,這卻一點都不好笑。

他們可能會時刻都焦慮著,慢慢變得怯懦、膽小。

管孩子並不是嚇唬孩子,而是有道理的引導,如果嚇唬可以搞定孩子,可能最佳老師是那些猛獸了。

在孩子面前,如何把握開玩笑的度?

罪惡玩笑五:大人都搞不懂的關係

有時候,孩子見到跟你關係不錯的同事朋友,可能是某個阿姨,某個叔叔,但是出於玩笑,你可能會說:“兒子,叫她姐姐”“兒子,別叫他叔叔,叫他哥哥”。

在孩子的認知裡,這麼大歲數就應該叫叔叔而不是哥哥,媽媽的朋友就應該叫阿姨而不是姐姐。

但是你的玩笑,讓孩子陷入了困惑。在他幼小的心理,你埋下了兩個錯誤的種子:

1. 輩分可以隨便來,不懂禮貌沒關係;

2. 我到底應該叫什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分不出來。

不管孩子以後變得沒禮貌,還是性格上變得優柔寡斷、是非不分,都是因為你的一句玩笑,卻剝奪了孩子的正確思維方式和人際交往的習慣。

可見這些玩笑是有多麼恐怖,在孩子三觀樹立的階段,我們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良好的、潔淨的環境,

而不能把社會上烏七八糟的東西帶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分辨。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就能分辨好壞和玩笑還是真傷害,家長應該衝在最前面,大聲跟他們說:請別跟我的孩子開這種玩笑!

在孩子面前,如何把握開玩笑的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