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學時讀卞之琳“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時候,那時的朦朧詩正熱。卞先生雖是三十年代的,“斷章”卻是朦朧的,也是有點辯證哲理的。還有顧城的詩,“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帶著反思與探尋,真指知識人的內心。只是,現在再也難以讀出有意思的當代詩了。若讀詩,我更願意回到本來的專業:中國古典詩詞。此是尋古,詩與遠方更在遠古,更在唐時雨,宋時風,更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更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是“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終結在偉人毛主席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二、難得一個“五一”,有五天時間可以放鬆。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旅遊。關於旅遊,是從一個熟悉的地方到另一個似曾相似的地方走一遭,回來後便在心中默默唸道: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疫情過後,所謂的風景名勝區,成為報復性人頭攢動人看人的地方,你拍山來我拍水,說是旅遊,其實更像是走馬觀花走過場的儀式。心有風景,哪裡都是風景。若是從眾,人云亦云,哪裡有什麼風景可賞?
三、《讀者》雜誌每月兩期,期期期待。算是心靈的慰貼,也是清新脫俗、洗滌塵垢的雜誌,想是自己的氣質與思想中,也無形中浸溼了不少《讀者》的精氣神。在喧囂浮躁的塵世中,有這樣一本雜誌陪伴,也是一種福氣吧。前天特從從前居住的家帶了四本裝的《佛教十三經》到新居地,封面是莊嚴的黃色,有金剛經、心經、維摩詰經、楞嚴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等。擺在床頭,多一份安心與莊嚴相,相由心生,命由心造吧。
四、窩在家裡,看《一諾無悔》,感動於廖俊波的事蹟,也有不少的感悟與體會,人的精神力量從哪裡來,此劇生動地展現與回答了,是部值得的電視劇。作為體制內的人,我感動於以下的幾個“紅色人物”:周恩來、胡耀邦、項南、焦裕祿、廖俊波。他們告訴我,人活著為什麼?人如何活著?生命的厚度與長度,彰顯的還是人格魅力。
五、我想過簡單而樸素的生活,工作之餘,走走路、下下棋、打打球、唱唱歌、看看書、聊聊天、寫寫字,吃新鮮的家常菜,交真誠有趣的朋友。回想這幾年,算是平靜,但有時不快樂,根源在於修行不夠,那就繼續踐行自己的座右銘: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人到中年,亞力山大。那就保持良好的心態,微笑面對。“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喜歡或欣賞一些人一些事,那就放心裡,知人不評人,知道不道破。不把太多的人和事請進生命裡,現在更喜歡做減法,把一些無聊的人和事清零,餘生只為美好的人和事而活。多一點感恩、感動、感悟,能夠任何時候對自己說,我無愧於工作和生活,我對得起良心。
七、經常喝幾種不同品種和味道的茶。一杯茶,從燒水到開泡,再到細細地品嚐,沉澱的是茶葉和自己的內心。當舉起茶杯的時候,茶湯裡倒影的人是自己,喝進嘴裡的,是自己。節日沒有出門旅遊,其實未必遠方,坐在家中泡上一壺好茶也是體驗:第一杯讓自己放慢腳步,慢慢去消化每天的壓力與煩惱;第二杯讓自己放鬆,不去評判過去,也不斷定明天,只享受這一分這一秒的香氣;第三杯,開始充滿期待,覺得自己已經調整好心態,把重複的昨天活成未知的明天。
八、人到中年之後,可以負責任地說,情懷比才華重要得多。 情懷不是一句空話,它涵蓋了對人的態度,對生活和世界的態度,更涵蓋了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三觀正了,才有更好的動力走好今後的路。最好的狀態,還是把自己弄成一棵樹,有一部分扎到地裡頭,有一部分長在地上,有一部分長在很高的地面,有一部分隨風而去,向遠方飄啊飄。
九、今天翻《群書治要》,名相魏徵所編,重於治國理政方略。看到《列子》,借管仲之名而撰,借鑑意義非凡。“牧民”與“立政”,像極了今天的治理能力,民心與用人,為政之要。而管理者首重心態,英國作家狄更斯說過:“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人生的成長其實就是心靈踐涉的歷程,心態如同生命的舵輪,積極的心態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消極的心態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十、近段事多,涉及的單位事無非是分清責任,按輕重緩急分步處理,多一點合作與補臺,少一些“甩鍋”與拆臺。辦法總比困難多,擔當總比套路靠譜。因果總有報應時,積善之心必有後福。家事用心,愛心總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