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8%的初中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不少父母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孩子一到假期就蓬頭垢面,不洗臉不刷牙,房間亂得像狗窩。有調查顯示,我國56.28%的初中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甚至有些成績很好的孩子,一到了青春期就拒絕上學,甚至用極端行為反抗父母。

追溯孩子的成長經歷,你會發現,這些孩子平時成績很好,是眾人眼中的乖孩子。而他們的父母平時喜歡命令他們做這做那,一旦孩子做錯了就責備,並且,這類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是否好,卻不在乎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為什麼親子關係會變成這樣呢?

日本的兒童心理大師平井信義在總結了自己畢生的育兒經驗,在《平井信義育兒法:如何培養0-5歲的孩子》(以下簡稱《平井信義育兒法》)裡提到,那是因為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發展受到了阻礙。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孩子小時候沒有玩夠,沒有搗蛋夠。


56.28%的初中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在我看來,給孩子自由玩耍和交友的時間、父母為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允許孩子對父母說“不”,可以讓孩子的自主性和社會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1.給孩子自由玩耍和交友的時間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青春期的出現不良行為,其實與孩子上小學之前就有關係。

平井信義說,“對於那些1~3歲的孩子,如果他們性格非常穩重,非常聽話,雖然對大人來講這種孩子非常好帶,但是這種孩子的自主性其實已經停止發育了,而且他們的創造性也並沒有開始萌芽。”

孩子3歲半到上一年級這段時期熱衷於和朋友一起玩,這證明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識發展較為順利。因此,孩子上幼兒園不僅必要,而且幼兒園的教育第一目標應該是培養孩子的社性。

孩子需要有充分的玩耍時間來發展自身的社會性,同時為將來踏上社會發展人脈關係。如果此時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小學又沒有合適的機會的話,則會導致孩子不善交友,並且這種狀態會持續到青春期。

孩子擁有朋友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朋友,孩子會感到孤獨、煩惱無人傾訴,最後演變成逃學、精神不穩定、自殺等極端現象。


56.28%的初中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我認為,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無法和其他小朋友融洽地玩耍的時候,家長就要尋找原因並解決問題。

《平井信義育兒法》裡提到,孩子無法很好與小朋友們玩的原因有三個:

1)父母和老師過於死板,經常呵斥看起來不太乖的孩子。

2)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喜歡事事為孩子代勞。

3)孩子過於“任性”,在幼兒園也是我行我素,無法體貼老師和朋友。

相對應的解決辦法是:

1)通過遊戲療法,讓孩子從束縛住解放出來,在遊戲中釋放自己的心靈。老師和家長成為孩子朋友,讓孩子敢於與老師和家長開玩笑。

2)讓孩子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

3)讓孩子儘早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學會忍耐。

我女兒上幼兒園時,曾經有一段時間女兒一回家就高興地念“點兵點將,芝麻辣醬,有錢喝酒,沒錢滾蛋,還有一個大笨蛋”這樣的順口溜。當時我和我老公有點反感,問了孩子,孩子說這是老師教他們的。我們認為老師不應該教這些與正統教育格格不入的東西。

現在看來,其實沒什麼,老師如果過於死板,反而讓孩子的自我意識無法得到順利發展。適時的開玩笑和幽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56.28%的初中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2.父母提供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家庭成為孩子的“避風港”

相當部分孩子在家裡被父母以命令的語氣要求做這做那,稍微懈怠就會遭到責罵。為了尋求自保,孩子即使不願意做某些事情,也不得不去做,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性得不到發展,自我存在感得不到體現,就會產生消極影響,就可能一到假期就蓬頭垢面。

作者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提到,當孩子離開家庭後會遇到很多挫折,會感到緊張和不安。培養孩子學會忍耐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力非常重要,因此父母需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讓家成為孩子的“避風港”,讓孩子明白,無論孩子在外面受到什麼挫折和困難,家永遠可以給孩子以愛和安撫。有“避風港”的孩子比沒有“避風港”的孩子的更不容易做出離家出走或其他不良行為。

如何為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庭呢?我想用同理心去對待孩子,經常有效地誇讚孩子,多跟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納他們的情緒,適時給予擁抱,不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去做事情,孩子犯錯時不訓斥責罵孩子,用體貼的心去培養孩子的體貼他人之心等,就可以為孩子提供“避風港”。


56.28%的初中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3.允許孩子對父母說“不”和惡作劇,教育孩子不要操之過急


中國自古推崇孝道,因而會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樣的錯覺。這種錯覺導致孩子不敢反抗父母和對父母說“不”。

但是,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其實不過是包含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和權威這樣的私心罷了。然而,父母並非聖人,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是對的。因此,放下父母的架子,讓孩子對父母說“不”,並允許和包容孩子的惡作劇,為孩子營造積極而自由的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在積極而自由的環境中,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精神飽滿,充滿自主性和好奇心。這樣的孩子不會感到無聊,相反,他們會找到各種讓自己高興起來的玩法並樂在其中。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又充分地發展自己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無論孩子是處於2-3歲的“第一叛逆期”,還是7-9歲愛頂嘴的“中間叛逆期”,他們通過這種反抗父母或者惡作劇的行為來發展自己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父母要意識到這一點,讓孩子努力發展自己自主性和創造性,而不是將他們培養成穩重、文靜,只聽父母話的好孩子。


56.28%的初中生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成績


與自由相對應的是,家長經常命令孩子做事,並且對於孩子的成長總是操之過急,總喜歡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讓孩子週末的時間完全被各種培訓班佔用。而這些培訓的技能,幾乎大部分都是父母要孩子學的,並非孩子真正感興趣想學的。而家長卻美名曰要孩子全面發展。

一個在該玩的年紀無法充分玩耍的孩子,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其實已經停止發育了。到了青春期時,孩子更容易出現厭學、逃學,甚至更嚴重的不良行為。因為孩子的內心從來都是渴望做自己,但是被父母束縛得太久,他們已經不知道自己原本會成為什麼樣子,只知道自己已經變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而那恰恰不是他們想要的,因此,孩子的能量就會被用來為了反抗父母而反抗父母。



平井信義在《平井信義育兒法》裡說:“為了培養孩子的積極性和體貼他人的品格,對他們的教育絕對不可操之過急。

張德芬說:“父母子女一場,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給對方最好的禮物。”

當孩子沒有開花的時候不要著急,也許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在我看來,孩子的個性得到尊重,擁有溫馨的家庭“避風港”,在愛玩和搗蛋的年紀擁有充足的玩耍時間,以及搗蛋時被包容,敢於對父母說“不”並自由地表達自己想法——遠比做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要重要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