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實景樂舞《西天梵音》在雲岡石窟景區上演

大型實景樂舞《西天梵音》在雲岡石窟景區上演

山西晚報訊(記者 南麗江)“五一”期間,大型實景樂舞表演《西天梵音》在雲岡石窟景區南建築群(20窟大佛對面)每天上午、下午循環演出八場,吸引了很多遊客駐足觀看。優美的舞蹈、動聽的旋律,這種曾經風靡古代的“樂舞”藝術一亮相,就獲得遊客滿堂喝彩。

演出由雲岡石窟研究院主辦,山西西海金雨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承辦,樂舞總策劃人為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特邀中國舞蹈家協會著名舞蹈編導馮魁進行舞蹈設計,雲岡石窟研究院科研辦副主任馬麗霞擔當藝術總監。從1500年前的雲岡石窟和北魏歷史中尋找創作靈感,凸顯中國古典文化的典雅之美、豪邁之美和柔情之美。《西天梵音》共有五支樂舞表演,分別為供養天舞、金剛力士舞、多臂神舞、胡旋舞、伎樂天舞,其中融合了天竺、波斯及中原等不同風格的樂曲,除了樂曲形式上的創新,劇目在故事內容的選擇和舞臺背景的呈現上也獨具匠心,它以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將精美絕倫的雲岡形象地搬上舞臺,再現了雲岡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北魏拓跋民族繁榮昌盛的輝煌景象。

整場演出的舞蹈形象取材自雲岡石窟造像,供養天舞表現的是身著具有印度服飾風格的供養天,斜披絡掖,手持博山爐,是在傾頌著佛陀的生命禮讚,表達了對佛陀的無限虔誠;金剛力士舞表現的是威嚴孔武的力士金剛,他們頭戴雙翼寶冠,身穿戎裝,剛勁雄渾;多臂神舞表現的是雲岡石窟中或三頭四臂、或三頭六臂,手託日月、弓箭的多臂神造像;胡旋舞原為西域康國,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等地的古代舞蹈,北魏時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原,雲岡石窟研究院近年在充分研究的基礎上,初步復原了這種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西域舞蹈;伎樂天舞取材於雲岡第12窟“音樂窟”,伎樂天人列布門楣、明窗之上、洞窟頂部,恢弘壯麗的伎樂雕刻,構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交響樂團。雖然平城大同的繁華已成為往事,但云岡石窟的輝煌依然永恆。巍巍佛窟,嫋嫋長歌,妙曼天舞,流入盛唐,傳頌至今,成為一曲文化絕唱。

(責編:李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