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豪壮风格的词,多为抒发辛弃疾抗金北伐、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揭露和讽刺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妥协误国的罪行。自从金兵南下侵宋以来,造成江北沦亡、赵宋朝廷南迁的历史巨变,祖国的大好河山,惨遭蹂躏,一片荒凉景象。而那些昏愦腐朽的统治者却醉生梦死,麻木不仁。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辛弃疾,本想一展鸿鹄之志,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然而却落得个志士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反映在他的词作中,一股浩然之气时时流动在字里行间。他把中原故土和国家的命运时刻挂在心上,常在不眠之夜,“

起望衣冠神州路”(《贺新郎》“细把君诗说“)、“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为了收复中原,他“梦中寻遍,江南江北”,连做梦也想着收复塞北“万里江山”。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在词中有时用“补天”来比喻,“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有时用“整顿乾坤”来说明,“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有时又把收复中原叫做“平戎”“勒燕然”“洗胡沙”。在如何收复中原的问题上,他主张积极备战,用武力把金兵赶出去。这个主张,有时通过回忆青年时代抗金北伐的战斗生活经历表现出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时通过描写抗金斗争史上某些著名战役的方式来表达,如《水调歌头》(舟次扬州),描写虞允文指挥采石矶抗金战役的胜利,说明只要敢于斗争,就能打败金兵。为了增强词的形象性,作者采用了想象、象征、夸张、白描等各种艺术手法,使词风显得豪迈奔放,壮怀激烈。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如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歌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刘裕,实际上是以刘裕自比,以虎自喻。他鼓励友人赵彦端:“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作者想象要牵引天河,使翻滚的仙浪倾天而注,把西北(金人铁蹄践踏的)尘沙冲刷干净。象征这“银河仙浪”的超人威力,正是汹涌澎湃的抗金浪潮。有时借梦境写“壮词”,表达他杀敌报国的要求,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表达了作者率师北伐的抱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除头尾两句是写现实外,中间八句都是虚拟的一位抗敌将领率师北伐,立功疆场,统一中原的情景。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词中渲染阅兵的浩大声势,主帅的庄严装束和飒爽英姿,阵容的雄壮气氛,战争的速战速决,气势磅礴,充分显示出作者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和英雄韬略。末句“可怜白发生”,--语点破幻景,由梦境回到现实。这就把作者梦寐以求的“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理想,以及闷饮酒、醉抚剑、白发生而北伐无期的现实,作了尖锐的对比。既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又反映了他的理想和抱负。斗争锤炼了他的民族意识,陶冶了他的豪迈性格。在斗争中,他刚正不阿,豪放不羁,“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他“持论劲直,不为迎合”。在主和派得势的当时,他的处境很困难,这从1179年他上奏宋孝宗的《论盗贼札子》中可以看出:“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显然,这里所说的“众人”,无疑包括那些不思恢复、一味主和、屈膝求让一类的权奸佞臣。正如黄勉斋《与辛稼轩侍郎书》中所指出的,南宋统治集团是一个“黑白杂糅,贤不肖混淆,佞谀满前”,最没有生气,最腐败的集团。赵宋王朝弄到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地步,正是这帮家伙左右了政局的结果。在作者看来,在这帮人中,有的人是“俗客”,一开口“非名即利”;有的是吃人的“虎豹”;有的人是吸吮人膏血的“蚊蝇”;有的人是水底“鸣蛙”,成天随声附和,吹捧鼓噪,官迷心窍;有的人清谈误....作.者对他们进行挖苦和讽刺,投之以轻蔑的眼光。辛弃疾对投降派恨之人骨,多年来,他幻想着除掉他们。1174年中秋节,他写了一首别具风格的《太常引》词。这首词汲取了与月亮有关的民间故事,采用想象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意境:“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在一个中秋之夜,作者幻想乘风高翔,巡视祖国万里江山。这正是作者“整顿乾坤”这种抱负的艺术体现。为实现这一宏大抱负,他提出要砍去枝叶婆娑的月中桂,抹掉那遮蔽清光的阴影。“桂婆娑”可能就是作者对盘根错节的投降势力的艺术概括。在他写的另一.首中秋词《满江红》中,他关切地询问月中嫦娥,是不是她也愁白了发髻?诗人急切地呼唤人们:“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担心阴暗势力猖獗的心情。作者笔下的桂影、浮云等象征某种政治势力,正如《文心雕龙·辨骚》指出的:“虬龙以喻君子,云蛻(霓)以譬谗邪。”辛弃疾憎恶这些阴暗势力,幻想将其扫除,以便实现自已抗金复国的夙愿。辛词的豪壮,可以说是诗人和时代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有其人必有其词。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辛弃疾与其他词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他是以一个英雄豪杰的实践者的性格、气质和表现手法来创作词的。他以英雄豪杰的意志和理念突破了词的内容和境界,更以英雄豪杰的胆识,突破了作词的某些旧模式,又不失词的特殊美质。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也称赞道:“稼轩负高世之才,不可羁勒,能于唐宋诸大家外,别树一帜。”于是,历来论词者莫不称辛词为“豪放”,并与“婉约”一派对举。辛弃疾的豪壮词,有一-股浩然之气充塞其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何等气概!“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豪气十足!“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待到北伐时,要大显身手,斗志高昂,英雄豪气溢于言表!

辛弃疾的词,风格豪壮,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

这种“真气内充”“运气人词”的特点,在他的词中常有体现,特别是在豪壮词中,或明或暗地流动着“至大至刚”之气,具体表现为豪气、侠气、傲气、奇气、爽气等等。词中所出现的英雄形象、战斗雄姿、坚强性格、人格气质等,无不与这些“气”有关。这对形成辛弃疾词的豪壮风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辛词豪壮风格的重要特征。在这类词中,常常出现宽广高大的境界,那高耸的青山,如万马奔腾;那横跨两岸的长桥如“千丈晴虹”;写瀑布,“跳珠倒溅“;写长剑,是“倚天万里”;“银河仙浪”暗喻抗金浪潮;“浪涌云浮”,夸张牙檐当空、楼台高耸;用青山头白喻雪盖山峦;用玉龙飞舞喻雪中树枝,真是不胜枚举!写得那么开阔、壮丽、雄伟、奇特,在词的自然境界和精神境界方面体现了壮美,给人一种崇高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辛词“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宗”,主要是就他的豪壮词而言的。

我是“胖黑妹子”,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