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究竟能決定什麼?學歷提升真的重要?

如果你曾有“一些看起來不錯的事情與你錯過,原因不是‘你不行’,而是你‘沒機會’、‘夠不到那個門檻’

”的類似經歷的話……
那大概就能同樣體會和理解,“學歷”的意義和決定性。
——此為“前言”。

學歷究竟能決定什麼?學歷提升真的重要?

關於社會多元性的一些觀點:
現今社會對人的評價尺度如此多元,所以可能會發生:
1)你當初學生時代看不起的那位考試成績比你差、有點壞壞的女生,後來機緣巧合過上了“主要靠臉吃飯”的生活,成為紅遍全國的娛樂明星,光鮮靚麗;
2)你以前嘲笑的“獨來獨往”、“不合群”的學霸,後來成為了享譽全國的學者,在科研戰線上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巔峰。
3)你已經想不起名字的班上的某位同學,畢業後從政或者從商,生活忙碌而富足,有了自己的天地和事業。

——以上例子,可能就發生在你我他的身邊。

但在“百家爭鳴”式的出彩方式背後,有一些具備更普遍的範圍、更簡易的操作、更高效的運行、更低廉的維護成本等優點,而成為維繫這個社會乃至國家篩選、區分人的主要的“評價尺度”和“評價體系”,支撐著一定的秩序和規則

——你可以把“它們”稱為“主流”、“體制”


這些“尺度”和“體系”的存在,不一定是無趣、冗雜的,也有可能是有趣、精明的——“有趣”、“精明”≠“好的”

HR可能少有時間聽你瞎比比“大學期間做了什麼實習”、“搞了什麼兼職”,她每天看人看簡歷看得頭都要炸了,所以有時候直接劃了“碩士及以上學歷”這條線,不過線?那就再見了。

如果你是一個確有能力的本科生,不滿足學歷條件,要“破格”硬上,自然會比正常跨進門檻的要費力些——學歷的敲門磚作用也在於此了,之前說的“主流評價體系”,它們設好的門檻就這那裡。

熟知某“場”某些規則的朋友可能知道,若在某年齡段升遷到某個節點上,非常決定前途走向,而學歷將有可能成為一條“yes or no”的線,如果因此被卡掉,極有可能會造成終生的失之交臂——大家都是“博士”,你是“碩士”,同等條件下你可能就直接“再見”了。
某些機會,從不等待,過了不再。

說回來,學歷其實和身高、外貌一樣,劃定了人一定的層次和圈子,是衡量人的其中一個尺度,而這個尺度在目前來看,是迅速評價、篩選人才的一種主流尺度——我個人稱為

硬指標

嗯,與之相對的是“軟指標”:“脾氣好”、“讀書多”、“性格好”、“會做人”等等,那些東西也可以成為評價篩選人的指標,而且我知道很多看了幾十斤成功學書籍的朋友特別看重軟指標,比如“面試的時候看到地上有個紙片要飛撲上去撿起來扔到垃圾筐裡證明這個人細心有前途”等等。

你說你有,你說你比別人強,有可能,但對方不會立即知道,我也不知道,很難直接判斷——“軟指標”的弊端在於,需要一定的時間、機會和途徑來辨認、證明其有無和高低,並且浮動性太大了

但是現實中,很多稍縱即逝的機會完全不會給你展示自己具備“軟指標”的可能。

硬指標不同,如無大意外,符合硬指標,就是符合,別人搶不走,你丟不掉。

為什麼現在有些用人公司喜歡學歷查三代?
為什麼很多人有名校情結,而且本校有自己牢固的圈子?


難道他們真的不知道“哈佛大學也有草包,小學畢業也有金子”這種簡單的辯證看問題的道理嗎?

大家都不傻,正因大家沒時間瞎比比,不管你現在成功或者失敗,除非發生核戰爭等變故,否則,看一個人,高學歷就是高學歷,名校出身就是名校出身,博士就是博士,長得漂亮就是漂亮——這些硬指標,實實在在,迅速判斷,看得見,摸得著。

所以,學歷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在當前社會對人才的主流評價、篩選體系中,在一些故意設好學歷門檻的機會面前,有多大可能砸開大門展現自己、脫穎而出。
決定了你在以付出腦力、需要智力為主要條件和內容的社會生活和工作中,能有什麼樣的圈子、擁有多少資源、上限在哪。

儘管把學歷作為篩選人才的硬指標有時候看起來並不講理,但目前而言恰恰是一種高效、精明的系統,讓喜歡遵守規則者和天生逆流而行者,都能在社會上各得其所。

也許有一天,會出現一種更為高效、全面的體系和標準,讓我們去評價和遴選人才,並且一樁“看走眼”都不會出現,那我相信“唯學歷論”會失去它的地位和土壤,這並非沒有可能。

只是現在還不是時候。

最後送一段話,給喜歡用倖存者偏差的的例子自我安慰的朋友:
在大道上辛苦前行的人常驚羨於另闢蹊徑者的迅速登頂,抱怨自己太累太慢,卻從不會去想那條小路上佈滿了多少兇險和荊棘,以及多少人曾在那摔得粉身碎骨。

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