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能烧乌巢,为什么诸葛亮北伐没有想过烧司马懿军粮?

华文雨


恰恰相反,诸葛亮不但动过司马懿的军粮,而且动的比曹操高明的多。官渡之战,曹操以5000精锐顶着袁绍援军的压力,攻破了淳于琼带着1万多人防守的营寨,并将袁军粮食全部烧毁,这的确体现了曹操优秀的战斗指挥能力。

然而呢,也就仅限于此了,毕竟此前曹操已经处于无计可施的绝境。许攸叛逃带给了曹操情报,曹操抓住这颗救命稻草去偷袭乌巢也不过是顺势而为,所以曹操的这次偷袭,除了战斗指挥能力外,并不能体现更多东西。

然而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对司马懿军粮的偷袭以及之后一系列的连锁行动,不但体现了诸葛亮优秀的战斗指挥能力,更体现诸葛亮强大的奇谋能力以及令人惊叹的全局谋划能力。

战役开始,诸葛亮将魏军将领贾嗣(另作贾栩)、魏平围困于祁山,司马懿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双方兵力对比,诸葛亮“战士不满五万”,司马懿兵力不明,然而司马懿后来远征辽东尚能带走4万军队,这次守家兵力应该能有5万以上,再加上魏明帝后来还给司马懿增过兵,所以司马懿的兵力比起诸葛亮,优势应当不小。

诸葛亮作为进攻方,兵力又占劣势,这仗看起来简直让人不知道怎么打,诸葛亮对此有办法吗?

有的,诸葛亮接下来的表现令人震撼,本来兵力就处于劣势的诸葛亮,竟然又分兵了,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攻祁山,自己带着主力直扑司马懿的屯粮地上邽!

通过地图测距,我们发现祁山和上邽的直线距离就高达5万米左右,诸葛亮带着以步兵为主力的军队远程奔袭上邽,他到底想干什么?

原来,诸葛亮早已料到司马懿急于救援祁山,所以他设下奇谋,玩了一招“避实击虚”,一边留下部分军队围攻祁山,一边带着主力绕开司马懿,一口气奔袭5万米以上,直接到达了只有4000人把守的上邽!

诸葛亮的表现令留守的郭淮费曜大惊失色,然而这4000守军毕竟都是精兵,二人自恃兵精,直接带兵迎战诸葛亮,结果诸葛亮揍的屁滚尿流,收拾掉二人后,诸葛亮直接一招“釜底抽薪”,把司马懿的军粮收了个干净。

此时诸葛亮的表现,就与官渡的曹操不同,曹操攻下乌巢后,心里没底,不敢带走粮食,而是直接尽数烧毁,而诸葛亮竟然从容到安然把粮食收入自己囊中,一点不怕司马懿的回援,这样的表现不得不令人佩服。

此时司马懿早已发现中计,恼羞成怒的司马懿急忙带兵回援,在上邽之东遇到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整齐的军容与散发出的骇人战斗力让之前只是搞定过诸葛瑾,孟达之流的司马懿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强敌,惊骇之下,司马懿竟不敢交战,诸葛亮也不介意,带着粮食满载而归。

诸葛亮的偷粮行动,直接让司马懿陷入了绝境,诸葛亮孤军深入到曹魏,最后诸葛亮有粮食吃,反而是在自己地盘上御敌的司马懿被搞得没有粮食吃了,这……感觉简直是小说都不敢出现的魔幻剧情啊。

如果司马懿是进攻方,诸葛亮是防守方,那可以说胜负已分,官渡之战已经重演,甚至比官渡之战要漂亮的多,毕竟官渡之战曹操只是烧了粮食不敢带走,诸葛亮是直接把司马懿的粮食揣在兜里带走了。

然而区别就是,官渡之战曹操是防守方,而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是进攻方,司马懿才是防守方,这毕竟是他的地盘,所以司马懿最终还是在郭淮的帮助下,从羌人那里搞到了粮食,那看样子,诸葛亮的行动也并没有对司马懿造成致命打击呀?

不不,事情还没完,偷粮只是诸葛亮的第一步,对,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关键!

被诸葛亮的偷粮行动激怒的司马懿,在搞定粮食问题后,直接带兵跑去找诸葛亮算账,没错,这才是诸葛亮真正想要的,偷粮只是第一步,激怒司马懿,把司马懿引诱到卤城,在此解决司马懿,这才是诸葛亮的真正目的,这就是诸葛亮的“诱敌深入”之计。

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司马懿引诱到卤城呢?卤城的地形适合诸葛亮扎营,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诸葛亮利用卤城的有利地形先布置好防御体系,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接下来想要怎么弄司马懿就怎么弄。

这时候司马懿估计也琢磨过味来,知道自己已经完全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了,这下他又不敢打了,噗……结果司马懿被魏将嘲讽为“畏蜀如虎”,即便如此,司马懿还是不敢打啊。

于是诸葛亮继“避实击虚”“釜底抽薪”“诱敌深入”后,又用出第四计——“调虎离山”。

没错,为了引诱司马懿进攻,诸葛亮让王平带领蜀汉的精锐“五部飞军”作为诱饵吸引司马懿进攻,这次司马懿又中计了,他让张郃率军去吃掉飞军,自己率主力想要牵制诸葛亮,谁曾想正中诸葛亮下怀,诸葛亮看到司马懿终于出战,那就不废话了,直接抽飞司马懿,光首级就收了3000个,再结合其他战利品,魏军这次的损失很大,少说也有几千人,遭此大败,司马懿只得一路逃回上邽。

《晋书》称诸葛亮被司马懿击败,还被“斩俘万计”,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看看上边那张图,后来张郃追击诸葛亮到木门,而木门在卤城北方,如果诸葛亮在卤城战败,张郃又怎么可能追到木门呢?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司马懿被打败后逃回上邽,这才能在之后派人追到木门。

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的连续神级操作,可以说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其观赏性,技术性都超过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表现,更何况曹操是防守方,诸葛亮则是孤军深入的进攻方。

遗憾的是,诸葛亮虽然做到了最好,却最终被队友李严拖累,李严运送粮食不利,缺乏粮食的诸葛亮不得不撤军,这真应了那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当然,可能还有人想问,那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怎么不动司马懿的粮食了?

因为司马懿在第四次北伐被诸葛亮耍成了傻子,打成了筛子,所以第五次北伐司马懿铁了心拒守,怎么都不敢出战了,所以诸葛亮实在是没机会动司马懿的粮食了呀。

个人认为,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谋划可以体现出“奇谋”并不是诸葛亮的短处,相反,诸葛亮可以用奇谋把拥有优秀的谋略和军事才能的司马懿耍的团团转,足见诸葛亮的“奇谋”能力在汉末三国时代,可以说是处于顶端的存在。


史无止境


历史上有不少战争是靠烧毁或切断敌人的粮食而胜利的,比如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巨鹿之战中项羽是以攻击秦军粮道并成功切断秦军粮食补给而取胜的,官渡之战中曹操是率领一支轻骑兵绕到袁军的背后,烧毁了袁绍军队的存粮,才最终击败袁绍的。

为何官渡之战曹操能成功火烧乌巢呢?

事实上,在曹操火烧乌巢之前,双方军队都曾互相侦察并寻找对方的粮道而攻击,并且有过好几次小规模抢夺并烧毁对方粮食的战役,但是要想知道对方粮食的准确所在地,就必须要靠合理的情报工作,毕竟当时的冷兵器时代,完全要靠斥侯打探消息。

曹操

曹操能够成功火烧乌巢得益于三个原因:

一、许攸叛逃,曹操知道了袁绍的粮食存放地。

许攸是袁绍手下的谋士,知道袁绍的粮食存放地和命门所在,许攸由于家人犯错,被留守邺城的袁绍手下大将审配依法处理,因此许攸把怨恨撒到了袁绍整个集团的身上,放弃了家人,选择叛逃袁绍,投靠曹操,并给曹操提供了袁绍粮食存放地的情报。

像这种机密的情报,一般人是无法探知的,就算是情报人员,也很难在敌后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所以许攸的情报无疑是可以扭转战争胜利的旋纽。

官渡之战

二、曹操敢亲自率军深入敌后攻击袁绍的粮食。

曹操得知情报后,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曹操判定出许攸的情报是真实可靠的,这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判断和抓住机会的,比如袁绍,袁绍在得知曹操东征刘备,前线和许都空虚的机会都不敢攻打许都,而曹操不同,判断出许攸的情报正确后,立即出兵攻击袁绍的粮食。

当时的乌巢在两军前线的袁军后方一侧,也就是袁绍的大后方,曹操想要攻击粮道,就必须越过双方的实际前线,进入敌后地区,曹操选择了亲自率军,足以见曹操非常重视,而且足够大胆,要知道战争时期,曹操身为全军主帅深入敌人去攻打对方的粮食,风险是极大的,万一曹操有个三长二短,官渡之战袁绍不用打了就会全军取胜。

火烧乌巢

但是曹操就敢迎着这种风险,绕到袁绍大军的大后方去攻击粮草,最终获得成功。其实曹操之所以敢亲自率军攻打乌巢,是因为袁绍军根本也不会知道曹操在敌后率军。

三、袁绍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曹操在袁绍的后方秘密行进,难免会被发现,因此当袁绍军队发现曹军攻打乌巢时,反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袁绍命令大军攻打曹操的大营,而命令少数军队去救援乌巢,结果曹操大营没有攻下来,乌巢却被曹操全军拿下。

换一种思想,如果袁绍不攻击曹操的大营,而是派出全部的军队救援乌巢并围攻攻打乌巢的曹军,那么曹操所率领的五千人很有可能就无法冲出袁军的包围圈,要知道在袁绍的大后方,袁绍有着绝对的优势,比如粮食供应,物资供应,兵员救援速度等等,那样的话,官渡还真不一定是袁绍失败。

袁绍

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成功火烧乌巢,是有着各种原因支持的,我们只看到了曹操成功的表面,却没有识别曹操取胜背后的原因。

再来看一看诸葛亮北伐时期,为何不能烧掉司马懿的粮草?

不说演义,只讲正史。诸葛亮北伐时期,与司马懿交手的只有两次北伐,一次是第四次北伐,也就是卤城之战,一次是第五次北伐,也就是五丈原之战。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魏关中都督曹真病死,司马懿被从荆州战区调到关中当都督,当时诸葛亮出祁山道,先是围住了祁山堡,留下部分围城士兵然后继续北进,直到上邽抢收了魏军的小麦,诸葛亮为什么要抢魏军的麦子而不是烧毁呢?

诸葛亮

原因很简单,诸葛亮出汉中攻打陇右,是一次长途跋涉的进攻,汉中与陇右之间隔着茫茫八百里秦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这里,诸葛亮北伐最大的困难不是没有粮食,而是运输粮食,因为道路太难走,所以运输非常困难,这也是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的原因。

因此能抢魏军的麦子作为粮食补充自己,为什么要烧呢?另外麦子是种在地里被诸葛亮收割的,种在地里的麦子是很好找的,不像已经打成小米的粮食可以随处储存,当司马懿远道而来对战诸葛亮时,两军实际上处于对峙状态,诸葛亮既不知道司马懿的粮食藏在哪里,也没有魏军中的人投降诸葛亮,同时当时的司马懿因为被诸葛亮抢了麦子还在缺粮,所以诸葛亮也不可能烧毁司马懿的粮食

诸葛亮北伐

另外,诸葛亮北伐与官渡之战是完全不一样的,官渡之战是两个北方强大势力争夺整个北方的控制权,双方都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压在战场上,谁失败谁毁灭,谁胜利谁就控制了整个北方,而诸葛亮北伐只是一场魏蜀双方的边境战争,无论胜负如何,都不会对时局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即使诸葛亮能烧了司马懿的粮食,也不能决定诸葛亮的战略性胜利,即使司马懿战败,只需要坚守不战,依险固守城池,诸葛亮仍然无法北进一步,同时司马懿背后所代表的曹魏政权还会从其他地方不断地运来粮食补充,要知道魏国的实力是蜀汉的4倍以上。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首先本文来自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

我推测题主想说的是曹操在火烧乌巢之后能够取得官渡大战的胜利,而诸葛亮为什么不选择火烧乌巢击垮司马懿。但是这很显然是对于历史不熟悉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官渡之战的胜利不是烧了乌巢而胜利,这只是其中的一个胜利因素,另外一个胜利因素是张郃的阵前倒戈,投降曹军。这两样因素加起来才使得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火烧乌巢是许攸的告密,曹操才知道乌巢的所在地,并且火烧乌巢只是官渡之战的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袁绍军队在官渡之战的军粮所在地是一个机密,只有核心成员才知道。官渡之战爆发之时,火烧乌巢是第二次烧毁袁绍的军粮,在此之前袁绍的军粮就被曹操烧毁过,当时袁绍运了第一批粮草到达官渡,但是被曹操派徐晃与史涣联合进攻袁绍的部将韩猛,最后烧毁了袁军的粮草。此后袁绍命令淳于琼带人领着第二批粮草到达官渡,当时这些军粮安置在乌巢,本来这批粮草曹操是不知道所在地的。但是一个偶然因素出现,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家人犯法,被留守邺城的审配收监,许攸害怕,于是晚上跑到了曹操的军营里告密,把袁绍的军粮所在地的位置告诉了曹操,当时的曹操还十分犹豫,荀攸、贾诩力劝曹操可行,于是曹操带着五千步骑前去攻打乌巢。随即顺利烧毁乌巢的粮食。

袁绍随即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打曹操的大营,随后派出一支部队前去狙击曹操火烧乌巢的部队。但是这支部队被曹操击败,而攻打曹军大营的主力部队张郃却受到郭图的谗言,此前张郃主张快速攻打曹操率领的偷袭乌巢的军队,但是被郭图否决,此后袁绍派去攻打曹操的部队失败,郭图十分羞愧,为了不被袁绍追究责任,他在袁绍面前直接说“张郃看到援救乌巢的军队失败十分开心,而且出言不逊。”张郃在前线得知消息之后大怒,带着军队烧毁了进攻曹军的军械,直接向曹操投降。驻守大营的曹洪十分犹豫,这个时候荀攸力劝曹洪接受。

袁绍的军队在得知张郃投降和乌巢被烧毁后,自相惊扰,军队崩溃,袁绍带着袁谭带着八百骑兵度过黄河逃亡邺城。在这里张郃带领军队直接投降曹操是当时促使袁军崩溃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为什么不能烧毁司马懿的军粮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手是诸葛亮的最后两次北伐,当时的曹真病逝,驻守荆州的司马懿被紧急调往关中防御诸葛亮,在这期间并没有多曹魏的核心人物投降蜀汉军队,作为军粮所在地的机密,诸葛亮无法得知,自然没有可能烧毁司马懿的军粮。

其次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时一直是坚守不出,司马懿第一次在公元231年和诸葛亮交手是惨败,诸葛亮当时带兵和司马懿在上邽交战,司马懿派郭淮、费曜带着军队进攻,被诸葛亮打得大败。此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都是防守,在231年,诸葛亮退兵之后,司马懿派张郃追击诸葛亮,又被诸葛亮大破,最后张郃死于追击诸葛亮的路上。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度出击,到达武功县五丈原,司马懿修建营寨不敢出战,双方一直对峙100多天,最后诸葛亮病逝蜀汉退兵。可以说司马懿拒不出战,导致诸葛亮根本没有机会出击去烧毁司马懿的军粮。

最后烧毁军粮也是冒险之举,曹操在进攻乌巢的时候所求的是快,一旦被袁军包夹那就是死路一条。在《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时曹操放火烧乌巢,淳于琼一开始十分惊慌,但是在天亮之后看见曹操军队很少,于是紧紧守住营寨,曹操急切攻打,但是一时之间没有攻下,最后袁绍决策失误派了一直部队前来攻打曹军,史料记载:

绍骑至乌巢,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杀士卒千馀人,皆取其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绍军将士皆恟惧。

如果没有曹操死战攻破淳于琼的守备,那么曹军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可以说是险胜。所以诸葛亮难道要这样进行险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