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華為在幹什麼?任總最新講話解讀三

將來相對考核最主要用於管理幹部,

選拔“將軍”。

我們要允許一部分部門和崗位實行

絕對考核,激發活力,加強團隊協作。

新年伊始,華為在幹什麼?任總最新講話解讀三

個人績效管理有兩個作用,一是對過去責任結果的評價,二是對未來努力進取更要有牽引。

啟示:個人績效管理的作用,除評價以外,牽引機制尤其重要,學問在哪裡,看下面的分析。

“末位淘汰制”是我發明的,我年輕時看到西點軍校考核制度很好,就在我們公司全面實行,早期發揮了作用,但後來這個機制越走越僵化。現在我們要改變一下,允許一部分部門可以採用絕對考核制,但是要逐步推行,不急於大規模變化。

有些小部門可以自願選擇是否採用絕對考核,只要完成任務,就給相應額度的薪酬包和獎金包,自己內部去分配。

啟示:要理解上面的講話,對所謂絕對考核和相對考核進行說明:絕對考核,華為在進行員工考核時,採用的是第三方能獨立驗證的客觀指標,而不用任何主觀指標。比如勞動態度、工作積極性、……等這些很容易被主管和其他員工主觀左右的指標一概不能用。華為前些年在15層以下員工,或23級以上的管理層全部採用絕對指標考核;只有15到22級的員工,才有主管考評和360度評估兩項主觀指標。實際考核多少分最後就得到多少分,只要超過基準分,就可以拿到獎勵、不受處罰或末位淘汰;相對考核,則要對成績進行排序和強制分佈,分出abc,且排名較後的會被強制淘汰!是否採用何種考核,一般要根據團隊、組織和崗位情況來採用。組織內部一團和氣,團隊缺乏拼搏意志,大鍋飯傾向嚴重,採用相對考核,鼓勵競爭,激活團隊活力;團隊內耗嚴重,合作性差,採用絕對考核,希望團隊內部有更多的合作,通過把蛋糕做大,來分得更多的收益;

1、我們要把職員系統單列出來,走絕對考核的道路。

職員每三年考核一次對本職崗位的認識和理解,他要晉升就要去接受更上一級的考核,幹什麼考什麼。更不需要考核對於公司戰略的理解,泛戰略考核是對人力的浪費。

職員體系要像高鐵運行一樣保持高速的日常運作,京廣高鐵途徑幾千個審查點才能到廣州,但都是無接觸的監管,只要核對幾個命令是符合的,就按鈕操作。

啟示:職員晉升,要求和考核相應變化,華為能實現“高鐵運行”式,大動態指標庫,且與崗位精確對標的考核,需要長期大量的管理量化工作,才能實現。市場上的打多數公司,大都是將權力給了上級領導,由上級領導“隨機”,“隨意”的安排進行考核。

主官對發出的命令承擔決策責任,職員對命令執行的符合度承擔責任,而不是對結果負責,這就減少了溝通成本。如果總在溝通,一是延誤了時間,大量資金佔用,二是增加了人力編制,沒有必要。

啟示:考核的責任要分清,決策責任和執行責任。

相對考核是為了擠壓“火車頭”的管理方式,非“火車頭”為什麼必須要打C?有些部門每個人都幹得好,還提心吊膽,不知道今年的C會落到誰頭上;有些本來很優秀的員工,生完小孩回來沒有崗位,就被末位淘汰了;有些崗位不是作戰部隊,為什麼要這麼大的新陳代謝?

我們不能為了僵化地在擠掉一個人,搞得每天都人人自危。

海外有位炊事員每月總收入3萬多元,他在那裡幹了14年,盡心盡責,做飯真的好吃。我們鼓勵這樣,如果給炊事員相對考核,能考出“將軍”來嗎?考不出來。因為他永遠不具備將軍的底料,這就是人力的浪費。

啟示:華為發展到今天,根據目前的階段,對基層絕對考核,需要激發團隊的協作,產生更大的生產力!

2、專家要循環成長,不斷考核和考試,逐漸將優秀員工快速選上來,不合適的,就隨之邊緣化了。

如果想做專家,那你就去“烙餅”,反覆考,毫不留情,專家一定要保持貢獻增值。如果考不過,貢獻達不到,職級就要降下去。

專家的循環不能叫末位淘汰,他們是直接作戰隊伍,考核只有一個達標線,但沒有僵化的淘汰額度。

啟示:專家的考核類似相對考核,但不是僵化的末位淘汰,只是降職級,保持壓力,逼你成長!形成循環機制!專家也不能懈怠!

3、將來相對考核最主要用於管理幹部,選拔“將軍”。

行政幹部一定要珍惜機會、盡心擔責,每年必須要淘汰一部分行政幹部到戰略預備隊去,重新找崗位。如果到內部人才市場,18級的幹部只能再找到17級的崗位,那職級就降到17級,工資、股票也要降下來。這樣大家才會珍惜在崗的機會,不能去混,這樣帶動隊伍風氣的改變。找不到合適崗位就回家待業。

啟示:相對考核主要用於管理幹部,選拔將軍!殘酷的叢林法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但也不是直接淘汰出公司,而是去戰略預備隊,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好,今天先分享至此,本文為系列文章,下來繼續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