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人生三路向

錢穆:人生三路向


文 | 錢穆


人生只是一個嚮往,我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嚮往的人生。

你向前追求而獲得了某種的滿足,並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虛。人生的終極目標,變成了並不在某種的滿足,而在無限地向前。

滿足轉瞬成空虛。愉快與歡樂,眨眼變為煩悶與苦痛。逐步向前,成為不斷的撲空。

人生意義只在無盡止的過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個客體,那個客體便回身阻擋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過頭來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毀。

西洋有句流行語說:“結婚為戀愛之墳墓”,大可報告我們這一條人生進程之大體段的情形了。

向外的人生,是一種塗飾的人生。而向內的人生,是一種洗刷的人生。

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內的則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遺棄與擺脫。外面的遺棄了,擺脫了,然後你可走向內。換言之,你向內走進,自然不免要遺棄與擺脫外面的。

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內的人生,則只求向自己內部心上用功夫。然而這裡同樣有一個基本的困難點,你若擺脫外面一切物,遺棄外面一切事,你便將覓不到你的心。

你若說向外尋求是迷,內明己心是悟,則向外的一切尋求完全祛除了,亦將無己心可明。

因此禪宗說迷即是悟,煩惱即是涅槃,眾生即是佛,無明即是真如。如此般的人生,便把終極寧止的境界,輕輕的移到眼前來。所以說立地可以成佛。


錢穆:人生三路向

西方人的態度,是在無限向前,無限動進。佛家的態度,同樣是在無限向前,無限動進。你不妨說,佛家是無限向後,無限靜退,這只是言說上不同。總之這兩種人生,都有他遼遠的嚮往。

中國禪宗則似乎沒有嚮往。他們的嚮往即在當下,他們的嚮往即在不向往。若我們再把禪宗態度積極化,有為化,把禪宗態度再加上一種嚮往,便走上了中國儒家思想裡面的另一種境界。

中國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內。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嚮往,但他只依著一條中間路線而前進,他的前進也將無限。但隨時隨地,便是他的終極寧止點。


錢穆:人生三路向

儒家說性,不偏向內,不偏向心上求。他們亦說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們不反對人追求愛,追求富。但他們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撐點,偏向到外面去。

他們也將不反對科學。但他們不肯說戰勝自然,克服自然,知識即權力。他們只肯說盡己之性,然後可以盡物之性,而贊天地之化育。他們只肯說天人合一。

這種人生觀的一般通俗化,形成一種現前享福的人生觀。

中國人常喜祝人有福,他們的人生理想好像只便在享福。

儒家思想並不反對福,但他們只在主張福德俱備。只有福德俱備那才是真福。

無限的向外尋求,乃及無限的向內尋求,由中國人福的人生觀的觀點來看,他們是不會享福的。

要把我們自己的一套現前享福的舊人生觀,和西方的權力崇拜向外尋求的新人生觀相結合,流弊所見,便形成現社會的放縱與貪汙。形成了一種人慾橫流的世紀末的可悲的現象。

如何像以前的禪宗般,把西方的新人生觀綜合上中國人的性格和觀念,而轉身像宋明理學家般把西方人的融和到自己身上來,這該是我們現代關心生活和文化的人來努力了。


錢穆:人生三路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