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减贫——马来西亚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案例

一、摘 要

本案例旨在研究具马来西亚如何在减少贫困发生率和降低收入不平等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马来西亚的发展过程主要由两个核心的国家政策引导,即1970-1990年的新经济政策和1991-2000年的国家发展政策,这个两个政策都基于“公平增长”的理念。马来西亚通过制定科学的减贫规划、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框架、设计科学的实施机制、加减监测评估的技术性、不断扩大减贫发展支出来实现持续减贫,从而达到了农业生产率提高、穷人收入增加、贫困发生率降低、收入不平等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五大目标。

二、背 景

马来西亚主要是一个农业社会,在收入和社会福利方面存在巨大的社会差距。农村的贫困情况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并一度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尽快脱贫,维持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成为马来西亚历届政府的施政重点之一。

马来西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来指导1970-2000年的国家发展,最核心的政策主要有两个,即1970-1990年的新经济政策和1991-2000年的国家发展政策,这个两个政策都基于“公平增长”的理念。发展的结果是国家和人均收入增长,同时收入不平等减少。与此同时,贫困发生率有相当大的减少,马来西亚土著在现代部门和经济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马来西亚半岛、沙巴州、砂拉越州的家庭贫困率分别从1976年的49.3%、58.3%、56.5%,减少到1990年的15.0%、34.3%、21.0%。整个国家的家庭贫困率则在1990年减少到17.1%,在1999年继续减少到7.5%。

三、项 目 实 施

马来西亚为了在减少贫困发生率和降低收入不平等的同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减贫规划,主要包括八大战略;第二,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框架,科学制定政策和计划;第三,设计科学的实施机制,保证计划实施;第四,加减监测评估的技术性,在反馈中调整完善;第五,不断扩大减贫发展支出,尤其是在农业发展方面。

1. 制定科学的减贫规划。从1970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马来西亚的反贫困事业就有了一个清晰、协调的面貌,通过制定和实施一个包含八大战略的项目来全面推动减贫。这八大战略分别是:第一,定义贫困、相对贫困、赤贫等概念,设置测量标准;第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提供多元收入来源;第三,关注赤贫问题,保障其基本生活;第四,动员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贫事业;第五,加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第六,针对因为年老、残疾或者缺乏技能而没有工作的贫困户,提供社会福利救助;第七,保持物价稳定;第八,改善分配制度,降低低收入群体和贫困户的应课税入息税率。

2. 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框架。1970-2000年间,马来西亚制定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都是在合理的制度框架下,以符合实际的方式实现的,制度框架中含有政治、行政、司法和立法机构。

经济发展与减贫——马来西亚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案例

马来西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制度框架 (1971—2000)

3. 设计合理的实施机制。政府各部门都参与实施国家发展政策和发展计划。政府之外,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等社会力量也参与其中以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和计划实施过程中,各单位都要遵循特定的规则或程序。此外,实施机制纵贯联邦、州、地区,机构的层次性使政策和计划的实施能够惠及更多的人。

4. 加强检测评估的技术性。马来西亚的政策实施监测和协调机构是同一个,但是,监测和协调更加注重提升技术性。政策和计划制定实施过程中的监测和协调通过政府不同层级的行政组织实现,通过监测给出政策实施的反馈,并不断调整完善。

5. 不断扩大减贫发展支出。在1971到1990年间,联邦政府在减贫发展中共支出了329亿马来西亚马元(80亿美元),占总发展资金1721亿马来西亚马元(419亿美元)的19.1%。而后,在1991-2000年,减贫支出提高到346亿马来西亚马元(84亿美元),占到总发展资金1537亿马来西亚马元(373亿美元)的22.5%。其中,最多的减贫支出是在农业发展方面。

四、成 效

第一,通过提高水稻、橡胶和棕榈的价格,实现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橡胶为例,平均收购价格从1970年的每公斤77分增长到1980年的183分。价格增高的同时,农户和种植者也得到政府在农产品投入、免费技术培训和灌溉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生产成本减少了,收入就比以前增加了。

第二,增加了穷人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由于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以及经济的整体快速增长,穷人和低收入者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增长。尤其是1990到1999年间,城市中处于最底层的40%的群体,月平均家庭收入从558马元(135.33美元)增长到了1155马元(280美元),农村地区从369马元(89.5美元)增长到670马元(162.5美元)。由于这些方面的积极发展,马来西亚半岛城市家庭的贫困发生率从1970年的21.3%降低到1999年的3.4%,农村贫困发生率从58.7%降低到12.4%。

第三,减少了收入不平等。马来西亚半岛收入最底层的40%的群体月平均家庭收入总额在1970年占全国家庭收入总额的12%,到了1990年,收入比重占全国的14.5%。与此相比,最顶层的10%的群体月平均家庭收入总额在1970年占全国家庭收入总额的40%。到了1990年,最顶层的20%收入占比为50%。社会各阶层家庭收入不平等在逐渐缩小。

第四,改善了生活质量。1970到1990年间,平均寿命、出生率、婴儿死亡率、死亡率、小学入学率、师生比例、医生占人口的比例,电视机、小车和电话拥有率、公路总长等指标数据都在改善。

五、经 验 与 启 示

第一,制定符合国情的减贫规划。国家的发展理念,政策和计划要适合于它的特定的环境和需要,因为没有任何两个国家在各方面都相同,所以每个国家必须制定自己的核心发展理念、政策和计划。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减贫规划,并合理构建政策制定和实施机构,在实施中调整完善。

第二,发展有弹性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由于国内市场是有限的,仅国内市场并不能驱使经济快速发展,要扩大市场的范围,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必要的。此外,保持经济弹性的关键在于经济各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分散和多样化,形成竞争优势。

第三,建设一个强大而廉洁的政府。要维持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有一个强大而廉洁的政府长期掌权。要强大,政府就必须具有各群体(族群、部落、宗教、性别等)的代表性,并且有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和信任。要廉洁,掌权的政治领导人和政客就必须真诚实干地实现国家目标,维护国家利益。

注:本文摘选自“南南合作减贫案例库”,本案例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提交,入选“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http://south.iprcc.org/#/casestudies/caseDetailsid=377&fid=230)

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