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老師天天佈置抄寫作業。你們覺得重要嗎?

婷婷的美麗新世界


高中老師還佈置作業,我上高中時候就不存在。老師只佈置正式作業,連練習都不佈置,還佈置抄寫,不可能。

我想老師能佈置抄寫,看讓你抄寫的是什麼內容:如果是摘抄美文精彩句,那很有必要,提高你的寫作水平。

如果說是簡單的抄寫字詞,說明大部分同學記憶這塊不過關,如果你沒有問題,聽寫全對,那就不用做作業。

說真的,我看到這個問題,很納悶,抄寫才是小學生常乾的事,為了加強記憶。

高中佈置抄寫,而且是天天,我就認為老師自有他的道理。

高中學生已是自主學習,不像小學生一樣需要強制記憶。

老師這樣做,自然有他的目的,一個人一個教學方法,但一刀切,就有點浪費大家的時間了。

題主可根據自己要求,自主學習。


苦盡便會山花爛漫


我就是那個天天佈置摘抄的老師啊,一天一頁,雷打不動,包括大年初一都得摘。平時每天晚上第一節下課由科代表收交,我要批號,寫評語。寫得好的第二天表揚,不好的我會點名批評。

內容上,我不做硬性要求,我會推薦一些優美語段、作文素材等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選擇。書寫上,我會看得很緊,不能做到工整、清楚的,我會撕掉讓他們從新寫。

我給學生講明,這個作業一是練書寫,必須寫好字,提高文面質量和書寫的速度。二是積累寫作素材,解決作文沒啥寫的問題。

歷年來,我要求學生摘抄的年份,語文成績都比較好。以我的經驗,這個作業必須得做。


高中語文劉老師


高中語文老師天天佈置抄寫作業,你覺得重要嗎?

如果是出自內心想學好語文,我覺得很重要。如果是語文成績較差,就不僅重要,而且還十分必要。

因為抄錄,不僅可以增加對知識的記憶,而且能讓記憶保持更久。

我們知道朱熹所謂讀書之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之法,其實還遺漏了古人讀書的另一個"手到",即親手抄錄過程。

古代多少大文學家,他們在年輕時,無不親手抄錄過眾多的名著大篇,才成就了自己。

如元末明初,被朱元璋封為“開國文臣之首"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宋濂,他在初中學過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如果宋濂不是真心想學習,不是內在需要,就會心為形役,他能一直抄錄下去嗎?他又怎能成為“開國文臣之首"呢?

又如高中學過的《五人墓碑記》的作者張溥,他是明未著名文學家,他讀書的地方叫"七錄齋”,所謂“七錄",就是他“所讀書必手鈔(通“抄",後同),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難道不是堅持抄錄,成就了張溥的文學成就嗎?只要自己心甘情願地學習,抄錄是最快捿的一種學習之法。

根據心理學理論,人們從聽覺獲取的知識約佔15%,而從視覺、觸覺獲取的知識約佔85%,而且所獲取的知識記得牢、用得上。有人調查:單靠聽覺獲取的知識,3小時後能保持60%,3天后能保持15%,靠視覺獲取的知識,3小時後能保持70%,3天后能保持35% ,而靠觸覺,3小時後能保持80%,3天后能保持50%!更何況抄錄不僅有視覺還有觸覺綜合參與,保持就會更好。

筆者曾經輔導一個民辦教師考正式老師,他當時四十歲了,年齡大,要記的東西多,記不住,考了幾次都沒過。後來在我的監督下,每天抄錄要記的知識,堅持了3個月,終於如願考上了正式教師。如今,他已經退休近十年了。

總之,抄錄對每一個真心想把語文學好的人是大有益處的。但一定要心甘情願,要明白老師佈置抄寫內容的重要性,才不會成為精神負擔,才能起到抄錄的作用,否則,只能惆悵而獨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