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魅力——道家學派: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在上一篇文章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哲學所具備的幾個特點,在文末提出了一個問題,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是不是真的指代無所作為?既然道家宣揚無所作為,但是為什麼道家卻又有所作為地創立道家學派呢?“無為而治”是中國哲學中道家學派宣揚的處世方法,簡單來說,處世方法就是指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法,也就是人怎樣與人相處、人與這個世界怎樣相處,所以,在探討“無為而治”這個處世思想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哲學裡道家學者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再闡述他們是怎麼與眼中的世界相處的。


中國哲學的魅力——道家學派: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人與世界該如何相處


在中國哲學裡,許多代表人物都有意識思考這個世界的形象,也就是“名”和“實”,這裡的“名”可以通俗理解為名稱、名字,“實”可以理解為實體、內涵、內容;古人在很久之前就開始思考“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比較著名是名家公孫龍提到的“白馬非馬”:白馬不是馬;雖然公孫龍把這個世界的形象絕對化,但是從他提出的這個思想就可以看出所屬中國哲學的古人很早就開始思考整個世界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本質這種“名”與“實”之間的關係,道家也不例外。


中國哲學的魅力——道家學派: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傳說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名家的代表人物,

當中國哲學中道家代表人老子想要準確表達整個世界的“道”和“名”時,發現語言太過蒼白無力,於是總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的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可以說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與此同時,老子在思考“道”與“名”時,進一步思考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針對這句話有兩種斷句方式,一種是傳統的斷句方式:“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另一種是宋代王安石斷句的方式:“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種主體是“無名”和“有名”;第二種主體是“有”和“無”,針對這兩種斷句方式,王安石這種斷句方式割裂了“有”、“無”和“名”之間的聯繫,且其揭示的內容相對來說不夠深刻,因此本文更傾向於傳統斷句方式,即:“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一般的翻譯是:萬物最開始的時候都是無名的,有名是認知萬物的開始,換句話說,拋開語言,世界的一切都沒有“名稱”,萬事萬物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這就是世界最初的形態,即“無名,天地之始”;但自從人類有了語言後,天上開始有了月亮、星星、太陽、藍天、白雲,地上開始有了飛禽走獸、山川河流,人們開始慢慢地認識這個世界,開始慢慢發展社會關係,萬事萬物開始有了屬性(善惡,好壞,優劣),這就是“有名,萬物之母”。

中國哲學的魅力——道家學派: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有著自己運行軌跡的宇宙


中國哲學的魅力——道家學派: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萬事萬物的運行軌跡、運動規律。

從“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道家學派眼中的世界是按照一定規律運行的,萬事萬物生於“道”,萬事萬物有著自己的運行規律,意識的發展、語言的產生不過是輔助認識世界運行規律的工具罷了,“道”先於“名”,先於人,既然萬物皆有“道”,因此,道家學派認為人應當順應“道”,就像四季更迭一樣,要隨著季節更替,播種不同的種子,順應自然人才能更好的生活,既然萬事萬物有著自己的運動規律,人就無法改變“道”,既然無法改變“道”,那麼就順應它,不要刻意為之,這也是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原因之一。

中國哲學的魅力——道家學派: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圖中分別是四季更替下,樹木的變化

中國哲學道家學者眼中的世界是萬事萬物是按照規律運行的,那麼在下一篇文章內容中我們在探討既然道家學派認為萬事萬物按照自己的軌跡在運動,那麼人應當怎樣去與世界相處?是順應自然無所作為,還是迎難而上無所畏懼?

中國哲學的魅力——道家學派: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騎牛,暗喻聖人老子是掌握自然大道的東方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