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有句話叫“失敗是成功之母”,意思是說成功是從多次失敗中產生的,這句話有一定道理,畢竟,沒有人是隨隨便便成功的。但是,在我看來,很多事情上,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我在我自己身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某一天早上我能夠克服惰性,在六點鐘鬧鐘聲響過若干分鐘內順利起床,那我十有八九會去外面跑步半個小時,回來後還有時間和精力讀一篇古文或者練會兒字,然後我會有充足的時間去享受一頓美味的早餐,再然後我會心情愉快、精神飽滿的整理好儀容去上班,帶著這種好心情,我會在路上大致的把工作安排下。

這種情況下一般我的工作效率會比平時高,和同事相處的也更加愉快,一整天下來我會充滿了成就感,深深的感覺自己沒有白過這一天,對家人也會格外的溫柔和有耐心,孩子也會更加的開心。相反,如果我早上在鬧鐘響後不耐煩的將它摁掉,跟自己說再睡會,那我就很有可能在八點左右起床,就沒有時間鍛鍊和看書寫字,只能匆匆的刷個牙洗個臉,匆匆把頭髮梳好,然後拿盒奶一路小跑去上班,運氣好的話會能在上班前趕到,運氣不好就可能遲到,被領導看見訓斥一頓,這樣一整個上午我都會過的非常的忙亂且無頭緒,效率又低心情又差。

由此我總結出一小個規律:每一個大成功都是由無數個小成功累積而成的,如果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取得了成就,那麼他一定是在每一階段都取得了小成功——在大多數自律和放縱的較量中都是自律佔了上風,正是這些“小”成功堆積出了“大”成功。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我把在自己身上發現的規律放到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們身上,發現這個規律適用性竟是如此之廣:


就學業而言,我們那一屆初中同學中最後大學考的最好的是W,她從我們這個每年只有百分之一二左右的學生能考上高中的初中裡,脫穎而出,一路晉級考上了北大。想當年,她在我們同學的三年內除了入學成績外幾乎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優秀的成績的背後是她三年如一日每天早上第一個起床上早自習,每次吃完飯第一個回教室學習,每次我們討論偶像劇——那時候是《還珠格格》正熱播——的時候她都是一臉茫然,然後轉身繼續投身學習——因為她從來不看這些東西,別人看起來很枯燥的生活她卻甘之如飴,每天都是意氣風發的樣子。而我和L上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還都和W不相上下,那時候還暗地裡笑話她那麼拼命也不過和我們差不多而已,後來我們上了高中,W還是一如既往的拼命,我和L還是一如既往的在和自己的惰性和散漫的戰鬥中時贏時輸,亢奮一陣低迷一陣,差距開始逐漸顯現——W還是毫無爭議的尖子生,而我和L慢慢都成了中等生,努力一陣,就變成了中等偏上,頹廢一陣,就變成了中等偏下,如期而至的高考讓我們無所遁形,W考了我們市的文科狀元,收到了北大通知書,我和L湮沒在成千上萬的高考大軍中,都成了省內普通本科的一員。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放棄一切興趣愛好死讀書,只是引用W的事蹟佐證題目觀點——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有無數小成功的鋪墊。


就個人發展而言,我們大學班裡的女同學D是個很好的正面例子。當時我們一共有32個人,男女差不多各一半,D為人和善,和每個人都相處的很好,成績也不錯,雖然不是學霸級人物,但每次都在前幾名,D最大的優點就是心態平和,積極樂觀,看人看事都善於從好的方面出發,有問題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憤青,不厭世。D畢業前夕通過GWY考試進入了ZF機關工作,直到面試體檢都通過,開始崗前培訓的時候才告訴父母。D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正準備開始發愁D畢業做什麼工作,結果D告訴父母不用操心了——當然操心也是白操心——D的工作已經自己落實了,D的父母聞言喜不自禁,欣喜之外也跟著女兒揚眉吐氣了一把——誰說大學畢業不好找工作,這不我女兒畢業就找到工作了嗎,還是在ZF機關工作(在此說明,筆者沒有任何的職業崇拜和歧視,不過在大多數的保守派父母看來,ZF機關確實是個好的工作單位)。後來,我和D聯繫了幾次,剛開始的時候她在鄉鎮工作,那個地方我去過,條件很艱苦,不過D還是一如既往的積極樂觀,別人看來偏僻的小鎮,D總能發現其中的美好,星期天騎自行車去田野裡看到的開的像紅雲的桃花啊,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和麥田啊,跳躍著陽光流入麥田的的淙淙流水啊,小鎮上那家賣有特別好吃的蘸醬包子和涼皮的小店啊,幫某個村製作發展蔬菜大棚的規劃啊,工作之餘對她所在鄉鎮產業發展的調研和思考啊......三年後,因為工作出色,無背景無後臺的異鄉女孩被調入了縣政府工作,再然後因為平時堅持學習和工作經驗的積累,姑娘通過遴選考試考入了省會城市的市政府工作,再後來又考入了省直某單位,同時和相戀多年的男友一起買了個不大的房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如今寶寶已經兩歲多,聰明可愛,前日和D通電話時,她正充滿希望的規劃為父母在省會城市找個工作,慢慢攢錢為父母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買套房子,方便照顧父母。


與此相反,當年畢業跟D一起考入ZF機關的N同學是個典型的反面例子。想當年,N和D一樣畢業即就業,對於我們這些普通本科的大學畢業生來說,那就是人生開掛的表現啊,但是後來和N的聯繫,沒有一次不是在他的抱怨中結束的,工資低啦,條件差啦,晉升空間小啦,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很少有能讓他順心的,後來他自己找了熟人借調到市直某單位工作,到市裡後也沒見他有多高興,還是一如既往的通話即抱怨,什麼借調人員只幹活無福利啦,原單位不提拔啦,自己跟同事貧富差距多麼大啦,領導如何不公啦,總而言之就沒有一件事讓他高興的,他的抱怨像毒氣,讓我們一個個老同學都不由自主的想躲開——我們還沒找到工作呢好吧,好歹你都有穩定收入了,還好意思跟我們哭窮!久而久之,我們就不再聯繫了,聽別的同學說,他考試了許多次,不過都沒有成功,現在又回了原來的鄉鎮工作,還是一如既往的愛抱怨,讓每一個接近他的人都想躲開。想來這麼多年,N在自我調節和人生規劃上無疑是失敗的,而每一次的小失敗又都累積了起來,堆成了一座山,阻隔了成功的路,導致了更大的失敗。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每一步路都走的踏實,他獲得最終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更高,每一次的小成功都在為最後的輝煌鋪路,如果一個人能贏得每一次小成功,那他有更大的概率成為笑到最後的人。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這個,也可以叫做“勝利者效應”。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也可以運用“勝利者效應”,鼓勵和幫助孩子制定短期易實現的目標和可完成的計劃,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行動力,讓孩子可以經常收穫成就感,時常感受到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從而更好的實現長遠目標。

在給大寶貼好習慣貼紙時,我不再一次把好習慣欄全部填滿,一個月只貼一個,比如說,上個月,我給他貼的是“按時完成作業”,人物具體,可執行性高,很容易完成,結果,他每天都能堅持下來,現在不用我催,他每天吃過飯第一件時就是問他今天的作業是什麼,一定要先寫完了再去做其他的。相比之前,我一次性把好習慣欄全部填滿,企圖一次把“早睡早起”、“不挑食”、“愛勞動”、“文明禮貌”、“少看電視”、“不吃零食”全部塞給他,效果反而更好。

因此,指引孩子設立短期且可執行的目標,讓孩子體會到目標完成的成就感,引導孩子從一個成功自然邁向下一個成功,讓勝利變成一種習慣,才能更好的發揮勝利者效應。

注: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