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自信卻不驕傲的人嗎?

10天汲取一本書的力量,用閱讀滋養生活。”

今天我們一起共讀《思考,快與慢》的第四節。

這是社會思想領域裡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讀了它,或許你的生活、工作、思維方式都會發生改變。

希望你在評論區每天分享你的感悟,和我共讀完這本書。記得轉發給你的親友,組隊打卡閱讀哦。


各位親愛的的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成名作《思考,快與慢》。


相信通過前幾章的閱讀,您已經對我們大腦的兩個系統,“系統1”和“系統2”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和眼神,也許是人們的無意識所為,但也有可能暗藏玄機。


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人們啟動的是大腦中的“系統1”進行判斷,還是“系統2”。


在諸多偵探型電視劇中,常常最優秀的偵探就是在察言觀色中,將懸而未結的案件一一偵破的。


隨著我們閱讀一天天地深入,就越有一種感覺:作為心理學暢銷書,《思考,快與慢》的確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


那麼,今天我們將繼續跟隨作者卡尼曼揭開人類大腦思考背後的秘密。


今天我們閱讀的內容是本書的第五節,即177—210頁。在閱讀本節內容之前,不妨先思考一個問題:你是一個自信卻不驕傲的人嗎?


《思考,快與慢》⑤ |你是一個自信卻不驕傲的人嗎?


01

關於“知道”這個詞,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知道就是對一些事物瞭解、見過、學過、經歷過。


但事實上,這並不是“知道”所有的含義。


正因為人們對“知道”的理解有偏差,才會導致人們的“系統1”會常常做出錯誤的判斷。


比如,你很喜歡一個明星,以為自己知道她的一切,於是追隨她的喜好去購物、打扮自己,甚至模仿她的一切。


但是突然有一天,新聞爆出這個明星的私生活很不檢點,甚至推銷一些不合格的產品等等,此時你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根本不瞭解她。


事實上,“知道”分為四個部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史蒂文·斯洛在他的《知識的錯覺》一書中提到,認知可以分為:你知道你知道的,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而最後一個才是最恐怖的。


這一點與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的觀點不謀而合。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產生“知道”的錯覺呢?


因為人類的大腦沒有足夠的能力把所有的知識都儲存起來。


一旦有新知識或新信息進來,那必將會有一些舊信息剔除出去。


這也就證實了為什麼大多數人的記憶力最多可以保持三天左右,因為我們每天都會有各種不同的信息進入大腦。


而我們做判斷的時候,是基於我們從前殘留的記憶或信息儲存,因此本身就不夠完善和清晰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做出的判斷也一定存在偏差。


但顯而易見,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人們總是很自信地說“我知道了!”但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既然瞭解了“知道”背後的真相,今後我們凡遇到看似“知道”的情況,還是三思而後行為好。


《思考,快與慢》⑤ |你是一個自信卻不驕傲的人嗎?


02

很多企業都喜歡對新員工進行團建培訓,其實培訓只是一個表象而已,企業想真正獲得的是通過一些團隊合作的項目,預測每個員工今後工作的表現及未來發展的規劃。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方法真的準確嗎?


事實上,一時的表現與這個人今後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或者即便團建的結果對於一個人的評價和預測有一些幫助,但每個人都是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甚至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僅憑團建就做結論未免有些倉促。


因此,在我們做判斷的同時,應該明白一點就是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有了這個觀念做保障, 我們在啟動“系統1”進行判斷和預測的時候,就不會過於自信和果斷,而由此作出的結論會更接近未來發展的結果。


《思考,快與慢》⑤ |你是一個自信卻不驕傲的人嗎?


03

此外,對於一些通過一些規則和統計數字的運算進行預測還是運用直覺進行預測,一直以來在心理學界就是爭執不停的。


很多人都認為經過公式運算的準確性更高些,而且通過數據進行的推斷,有依據可尋,即便最後預測有誤,造成了損失,也好尋找責任人。


比如經常被人們吐槽的天氣預報,就是基於諸多數據的統計推算出來的預測結果,雖然有不靠譜的時候,但這種基於科學運算的預測方法,還是被人們推崇的。


目前最認可的預測方式就是客觀數據加直覺判斷,比如,在醫學臨床上,醫生根據一些檢測數據,最終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判定。儘管不同的醫生結論也可能有差異 ,但最起碼這種結論比單純的看數據或者靠直覺判斷,更準確些。


當然,我們也要承認,有一些情況“閉上眼睛”靠直覺判斷似乎也有效果。比如,一個待產的媽媽,當她的陣痛間隔越來越短的時候,就意味著馬上要臨近生產了,而此時一些醫學檢測的數據不過是輔助判斷的依據罷了。


因此,我們既不能完全擯棄直覺的判斷能力,也不能完全相信它。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我們閱讀的全部內容,通過今天的閱讀,我們認識到其實很多人所說的“知道”並非真正知道,而依據科學數據做出的判斷也非完全準確,有時候依靠直覺做出的預測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系統1”做判斷的時候,多參考一些數據和依據,往往結果更可靠。


明天我們繼續《思考,快與慢》下一節的內容,看看過度自信對於判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明天我們不見不散嘍~


喜歡這本書的朋友,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或者右下角點個“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