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我們現在談教育孩子,大多是從父母角度,要求父母給與孩子平等自由寬鬆的成長環境;而作為成年的我們,在逐漸看清父母的不完美,意識到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對自我成長的牽絆後,又該如何與父母和解,與父母重建親密的親子關係?這是一個家庭經常要面對的問題,也是一個人生重要的命題。蔡康永老師在《因為這是你的人生》中,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需要用處理人際關係的正確態度去看待。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01 你不是要別人懂,你是要別人寵

我們經常埋怨父母不瞭解我們,而不願去跟父母多做溝通。而作為孩子的我們,又何嘗不是不瞭解父母?我們與父母生活的經歷不同、知識結構不同、觀念不同、時代在變遷,生活方式在改變,我們本身都在發生著變化,又怎麼能一味任性的讓父母瞭解我們?只是我們想從父母那裡索取的並不是“瞭解”,而是父母的“寵愛”。

你不是要別人懂,你是要別人寵。如果懂你,卻不寵你,那個懂,對你來說也沒意義。

作為父母,理應在孩子小時候對孩子賦予更多的愛,對孩子多加關注。但如若你的父母沒有做到這一點,而你又慢慢長大了,又該如何修復自己的心靈,正確的去看待這件事?

收拾好你的情緒,不要再喋喋不休的對朋友傾訴你對於真實父母的失望。你可以試試在自己心裡,幻想出一對理想的父母。把你對父母所有抱怨、所有憤怒,都向這對幻想的父母盡情傾訴。然後,因為這對父母是你所幻想出來的理想父母,他們會依照你所希望的方式,來回應你的抱怨與憤怒。

內心是我們應對外在世界的最重要的寶庫,我們應當訓練自己善用這個寶庫,發揮各種力量。藉由想象出來的光明的力量,支持我們渡過難關。一個人懂得動用想象力來解決心靈的困擾,他在物質方面自立自強的能力就一定會越高。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02 如果被勒索,別馬上投降,要討價還價

父母作為強勢的一方,僅僅利用他們父母的身份,就可以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有些甚至構成了“情感勒索”。而不少子女,由於內心對父母有虧欠感,無法像評估正常的人際關係那樣去正確的看待與父母的關係,容易被“勒索”。有時候,我們確實應該理性看待,一味的躲在孝順的背後,會使得雙方越來越窒息。如同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一旦你感覺到被勒索,那麼談判的機會就來了。你在對方心目中分量越重,那麼談判的籌碼也就越重。

談判,首先要分清楚自己心中各種願望的輕重緩急。為了爭取自己最優的目標,可以在次要目標上讓步。父母要求的越多,越有談判的空間。對於父母提出的各種要求,孩子可以依據能夠接受的程度,排列出輕重緩急。

但是,“情感勒索”的字眼一旦動用了,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當成一個完全無辜的、無力可使,也無責任可擔的受害者。這是一種偷懶,可惜偷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03 你的人生,為什麼要拿來讓大家都歡喜

這又是一個關於“討好型”人格的人的評判。“討好型”人格的人必定是最先從討好父母開始的。很多性格溫順的小孩,由於受到傳統”百姓孝為先“的觀念,或者小時候受到父母關愛較少,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而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願望隱藏,千方百計的去順從父母,滿足父母的願望。

有些不成熟的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的延長,把自己的願望和兒時未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頭上,這在幼小孩子成長中,會發生思維的混亂,分不清自己的願望和父母的願望。有個鋼琴家彈了半輩子鋼琴,有一天終於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並不是鋼琴,從此與鋼琴訣別。

一生很短,能完成的事情有限。如果爸媽的願望與自己的願望不可能統統實現時,就需要分出輕重緩急,在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上滿足父母的願望,這也是為了能在大事上希望父母能尊重我們自己的選擇。如果真的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所做的決定,就要讓父母知道你的這份心意。可以很認真的,也可以很幽默的讓父母知道我們這樣做的目的。

有的孩子在感覺遭受到了父母的“情感綁架”,按照父母的意願在處理自己的生活,終於有一天,產生了叛逆,對父母抱怨不已。其實也是沒有必要的,大多數父母是體諒孩子的,如果我們能與他們溝通,父母也是懂得孩子沒有辦法完成所有的願望,不至於影響彼此的感情。反而是,如果孩子幸苦了一輩子卻不快樂,最後一股腦把人生方向的耽誤都怪在父母頭上,這種處境的爸媽才是含冤莫白的吧。

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不委屈自己,不遷就父母,大方的相處,大方的付出。平等的溝通,尊重父母,尊重彼此。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