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的故事:四種最終縮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2019年4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首次提到“萎縮的城市”,萎縮的城市首次進入公眾視線。

一些城市正在擴張,一些城市正在縮小,一些城市正在慢慢消失.在不擺脫經濟規律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正視城市發展的現實。

中國城市化已進入第二階段,大城市、大都市區和城市群正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在未來,哪些城市更有發展潛力,哪些城市最終難以避免收縮?

2019年初,萊蕪偶然成為頭條新聞。山東最小的地級市被省會濟南正式“合併”。

眾所周知,調整中國的行政區劃是非常謹慎的。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分區調整的傳言,有人說他們將被提升為直轄市,有人說他們將合併,但這麼多年來很少有人成為現實。原因很簡單。任何行政區劃調整都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簡單地改變所有機構的門牌號是一個巨大的“菜單成本”。

然後問題出現了,為什麼這個謠言最終變成了現實?

簡單地說,這樣做的好處超過了成本。過去,許多小城市是獨立建立的,因為鼓勵工業發展,獨立決策更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例如,萊蕪在1992年從泰安獨立出來,支持鋼鐵工業的發展。但是現在,隨著當地資源的消耗和傳統產業的衰落,這些功能性城市越來越難以支撐一個城市的責任。獨立建一座城市不如靠近一座大城市好。

中國的城市模式可能正處於一個時代的轉折點。過去,中小型城市化是積極分散的,而在未來,大型城市化可能是消極集中的。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城市化的觀念必須改變。一方面是大城市無法限制的房價。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價幾乎是世界上最高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是一些小城市無法支持的需求。萊蕪的收購絕非事實。鶴崗捲心菜的價格不是偶然的。城市分化的壓力越來越大。

01

逼真的骨骼感覺:

從26個萎縮城市看城市萎縮的四大症結

城市萎縮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然而,目前還沒有官方認可的定義。國內研究普遍認為人口淨流出持續3年或以上的城市是萎縮的城市。根據《2014-201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鑑》(以294個地級市為樣本)中各城市的人口,我們發現共有26個城市經歷了連續3年的人口淨流出。從這些城市的分佈來看,四川有三個城市:巴中、內江和廣元,內蒙古有一個通遼市,陝西有一個安康市,其餘21個城市集中在東北三省,其中黑龍江8個,吉林7個,遼寧6個。

中國城市的故事:四種最終縮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圖1:近3年人口持續外流的萎縮城市

*注:人口流失率=最近3年流出人口/2014年基期人口。一些城市沒有公佈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因此2017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增長率是統一採用的。

*數據來源:中國金融研究所編制的《2014-201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鑑》

人口收縮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收縮。就經濟總量而言,吉林是唯一一個規模超過2000億的城市,綏化、齊齊哈爾、松原、錦州、鞍山、通遼是規模超過1000億的6個城市,其他19個城市的經濟總量都在1000億以下。

然而,東北城市的衰落反映了傳統老工業基地的困境,在傳統老工業基地中,由於資源枯竭和工業變革,經濟發展停滯,人口外流。具體來說,收縮型城市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

對於中國東北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來說,資源枯竭對經濟發展是致命的。煤炭、石油、森林等資源的枯竭導致傳統支柱產業無法支撐城市經濟發展,導致城市人口淨流出嚴重,房地產需求疲軟。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伊春、大慶、阜新等城市都是典型的資源枯竭型萎縮城市。

鶴崗:煤炭資本的衰落。鶴崗曾經是中國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鶴崗礦區曾是一個年產1000多萬噸的大型煤礦區,自1949年以來,帶動了10多萬人次的就業。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鶴崗的煤炭幾乎枯竭。鶴崗唯一的大型企業龍梅鶴崗礦業公司,2014年僅佔龍頭企業神華集團煤炭產量的10%,負債累累。房價下跌反映了當地的經濟衰退。

除鶴崗、雞西、雙鴨山和七臺河四大國有煤礦都面臨著這種尷尬的局面。現有的33個主要礦山中有16個已經枯竭,並已被國家批准破產。隨著富礦的數量日益減少,礦山越來越深,礦山的開採成本也在增加。鶴崗煤礦開採成本約125元/噸,阜新煤礦開採成本118元/噸。雞西是一座“百年煤炭城市”,2013年至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持續負增長,2016年至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不超過1%。經濟發展令人擔憂。

伊春:林業基地發展的難點。伊春位於小興安嶺腹地,是中國林業的長子。它也是中國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早發展起來的林業基地。它被稱為“紅松之鄉”。自1948年以來,宜春開始大規模開發建設。60年來,伊春向全國提供優質木材2.4億立方米,稅收和造林資金300多億元。在木材開發的繁榮時期,也提供了許多工作。玉門:石油基地的衰落。甘肅玉門曾經是中國重要的石油城市。玉門油田被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的工業系統也緊緊圍繞著油田。1959年玉門油田原油年產量超過140萬噸,佔全國油氣產量的近50%。在鼎盛時期,居民以在石油管理局工作而自豪,20世紀末永久人口為185,000人。然而,資源型城市的弊端也在玉門顯現出來。玉門油田曾經年產幾百萬噸,現在逐漸減少到只有40萬噸,石油儲量也逐漸枯竭。

(二)產業變革型城市

20世紀90年代以前,以鋼鐵工業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經歷了一個令人難忘的高利潤、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2008年以後,傳統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發生了逆轉,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需求疲軟,導致產品價格持續下降。製造業僱員人數也顯示出自2012年以來的正常下降。

鞍山:鋼鐵無法承受的重量。鞍山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被譽為“鋼鐵之都”。“新中國鋼鐵工業從這裡開始”是對鞍鋼最好的詮釋。20世紀50年代,鞍山鋼鐵公司正處於一個意氣風發的時代,在重返工作崗位僅四年後,全國累計年產量達到64%。1978年,鞍山的國內生產總值仍在全國前20名之內。但是很快,由於生產結構過於單一,世界鋼鐵競爭日益激烈,鋼鐵工業的衰退導致鞍山經濟衰退。

本溪也是一個以鋼鐵和化學工業為主體的綜合性工業城市。1949年初,鞍山、本溪和撫順甚至成為中國九個直轄市之一。雖然很快就被廢除了,但很明顯,這些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本溪鋼鐵公司成立於1905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鋼鐵工業企業之一。然而,由於其主導地位,它也面臨著鋼鐵工業衰退帶來的結構性危機。

(3)地理位置偏遠的城市

地理位置對城市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靠近港口、運河和鐵路的城市便於對外交流。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受益於區域協調發展效應。資源豐富的城市可以依靠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等。然而,也有一些城市既不是交通樞紐,也不遠離大城市群體,缺乏自給自足的資源。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它們對人口的吸引力最弱。例如,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城市以及四川巴中、廣元也因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而榜上有名。

中國城市的故事:四種最終縮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圖2:從巴中到成都,必須至少有一輛公共汽車和一次列車換乘。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如金融研究所

齊齊哈爾位於黑龍江西部,北緯45度至48度之間,從地圖上看,它靠近中國最北端。東臨大慶和綏化,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北接黑河市和大興安嶺地區。結果表明,齊齊哈爾及其周邊城市屬於萎縮型城市,當地城市群整體實力較弱。加上漫長寒冷的冬天,鐵路網不如黑龍江中部的哈爾濱完善。齊齊哈爾附近呼倫貝爾市有一個縣級城市叫根河,位於北緯50度至52度之間,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河市是中國最冷的城市之一。年平均氣溫為-5.3℃,歷史極端低溫為-58℃,年冰凍期超過210天。它被稱為“中國的冷極”。

圖3:從地圖上看,根河和齊齊哈爾離中國最北端更近。

中國城市的故事:四種最終縮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圖片來源:公共信息,如金融研究所

(4)被動虹吸城市

由於大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虹吸效應,周邊城市的人口不斷湧入核心城市。例如,位於北京附近的高碑店,2008年人口接近60萬。到目前為止,只剩下54萬人,外流率為10%。由於與區域發展差距大,城市群協同效應弱,長三角和珠三角問題相對較小,北京虹吸效應較強。

圖4:中國城市群空間分佈示意圖

*圖片來源:金融研究所

在人口外流的同時,城市面積的不斷縮小和不斷擴張導致城市資源的不匹配。過去,城市的發展思路基本上是擴張和再擴張,沒有意識到“小而美”的重要性。因此,一些城市的人口正在減少,但其面積正在擴大,人口密度正在下降。例如,大慶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2015年的人口密度下降了約32%。另一個例子是吉林市,從2010年到2017年,註冊人口減少了19萬,而建成區面積增加了2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下降了4.3%。

02

歷史經驗:世界上六個典型的“萎縮城市”

縮小城市不僅發生在中國,事實上,縮小城市的概念在世界上有著悠久的歷史。20世紀上半葉,英國的一些老工業城市,如利物浦和謝菲爾德,已經出現了人口萎縮的跡象。

(一)德國萊比錫:政治變革引發的巨大變革

萊比錫位於德國中部。從工業化開始,印刷業迅速發展,人口進入快速增長時期。1933年,人口達到歷史最高水平713,000,成為德國第四大城市。萊比錫的人口轉折點始於1938年。“水晶之夜”不僅是猶太人的噩夢,也讓萊比錫失去了大量的知識分子。1

(2)英國利物浦:最大港口城市的衰落

利物浦不僅以其足球隊聞名,也是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19世紀初,貿易量佔世界總貿易量的40%,並迅速發展成為當時英國的第二大城市。利物浦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來自愛爾蘭等歐洲其他城市的移民。1931年,利物浦的人口達到了856,000人的歷史高峰。人口轉折點始於上世紀中葉,當時淤積的泥沙堵塞了航道,清除泥沙的成本非常高,相當於另一個新港口的建設。新的大規模海運業務轉移到了英格蘭南部的其他城市。(3)日本函館市:去工業化時代的衰落

20世紀70年代,去工業化浪潮也席捲了日本。與利物浦相似,日本港口城市函館也未倖免。函館市位於北海道南部。它的主要產業是航運和漁業。後來它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運輸和貿易港口。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噴氣式飛機、陸路交通等交通方式的發展,函館的航運受到了很大影響。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去工業化經濟轉型和運輸方式的改變導致函館航運業經濟競爭力的喪失和西部沿海地區大量人口的流失。1977年,根據國際公約,漁業用地減少了200海里,進一步抑制了漁業的發展。造船和漁業的衰退導致了經濟衰退,製造業工人的數量在過去十年減少了一半。起初

(4)美國底特律:從“汽車之都”到“破產城市”

底特律在2013年的破產令人惋惜,這個世界聞名的“汽車之都”已經衰落。在巔峰時期,底特律一年內佔全球汽車產量的90%,福特、通用汽車和其他大型汽車工廠的總部都聚集在這裡。到1950年,底特律有180萬人口,成為美國第四大城市。然而,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汽車工業受到其他國家汽車工業和石油危機的嚴重衝擊。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了。三大汽車公司逐漸落後於日本、歐洲甚至新興的韓國製造商,加劇了底特律的衰落。支柱產業的衰落導致精英人口外流、稅基萎縮、服務業受損、暴力犯罪頻發、公共設施和服務癱瘓以及城市衰落。

(5)美國匹茲堡:“港督”一代的終結

如果鞍山是中國,匹茲堡是美國的“首都”。19世紀80年代,匹茲堡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鋼鐵基地,佔當時美國鋼鐵產量的近2/3。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匹茲堡帶來了鋼鐵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這座城市的人口也很大,1969年人口峰值超過276萬。但是自1970年以來,美國經濟蕭條已經扼殺了匹茲堡的鋼鐵工業。1978年,有100多年曆史的瓊斯勞克林鋼鐵公司匹茲堡工廠關閉,17500名工人失業。在接下來的五年裡,匹茲堡的鋼鐵工業失去了10多萬個工作崗位。鋼鐵工業的大規模發展造成的環境汙染必須得到補償。經濟水平和可居住性的下降導致匹茲堡開始了持續20年的人口外流。

(6)芬蘭萊克薩:森林衰退後的萎縮

列克薩位於芬蘭東部,森林資源豐富。自19世紀以來,它一直在砍伐、加工和出口樹木,發展相關產業,成為芬蘭著名的林業城市。20世紀初,林業為leksa提供了近9000個工作崗位,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一。人口也持續增長,並在20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峰。然而,隨著樹木的減少,森林資源粗加工單一使用方法的弊端越來越突出。林業作為列克薩的支柱產業,受到衝擊,產值大幅下降。到2006年,林業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下降到不到1000個,比服務業和製造業還要少。列克薩的人口開始明顯外流。從1959年到2010年,列克薩的人口減少了52.6%。圖5:作為列克薩支柱產業的林業產值下降,導致提供的工作崗位數量迅速減少。

03

未來的突破:

城市避免收縮的四種方法

中小城市人口少並不意味著沒有發展空間,因為判斷一個城市的整體實力最終取決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少不一定是劣勢。我們發現,綜合實力較強的中小城市往往有自己的經濟特徵,符合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能夠擺脫城市收縮的命運。這表明,對於大多數中小城市來說,“小而美”比盲目追求擴張更有可能避免滅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