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故事:四种最终缩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201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首次提到“萎缩的城市”,萎缩的城市首次进入公众视线。

一些城市正在扩张,一些城市正在缩小,一些城市正在慢慢消失.在不摆脱经济规律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正视城市发展的现实。

中国城市化已进入第二阶段,大城市、大都市区和城市群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哪些城市更有发展潜力,哪些城市最终难以避免收缩?

2019年初,莱芜偶然成为头条新闻。山东最小的地级市被省会济南正式“合并”。

众所周知,调整中国的行政区划是非常谨慎的。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分区调整的传言,有人说他们将被提升为直辖市,有人说他们将合并,但这么多年来很少有人成为现实。原因很简单。任何行政区划调整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简单地改变所有机构的门牌号是一个巨大的“菜单成本”。

然后问题出现了,为什么这个谣言最终变成了现实?

简单地说,这样做的好处超过了成本。过去,许多小城市是独立建立的,因为鼓励工业发展,独立决策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例如,莱芜在1992年从泰安独立出来,支持钢铁工业的发展。但是现在,随着当地资源的消耗和传统产业的衰落,这些功能性城市越来越难以支撑一个城市的责任。独立建一座城市不如靠近一座大城市好。

中国的城市模式可能正处于一个时代的转折点。过去,中小型城市化是积极分散的,而在未来,大型城市化可能是消极集中的。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观念必须改变。一方面是大城市无法限制的房价。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价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是一些小城市无法支持的需求。莱芜的收购绝非事实。鹤岗卷心菜的价格不是偶然的。城市分化的压力越来越大。

01

逼真的骨骼感觉:

从26个萎缩城市看城市萎缩的四大症结

城市萎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目前还没有官方认可的定义。国内研究普遍认为人口净流出持续3年或以上的城市是萎缩的城市。根据《2014-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294个地级市为样本)中各城市的人口,我们发现共有26个城市经历了连续3年的人口净流出。从这些城市的分布来看,四川有三个城市:巴中、内江和广元,内蒙古有一个通辽市,陕西有一个安康市,其余21个城市集中在东北三省,其中黑龙江8个,吉林7个,辽宁6个。

中国城市的故事:四种最终缩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图1:近3年人口持续外流的萎缩城市

*注:人口流失率=最近3年流出人口/2014年基期人口。一些城市没有公布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因此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率是统一采用的。

*数据来源:中国金融研究所编制的《2014-201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人口收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收缩。就经济总量而言,吉林是唯一一个规模超过2000亿的城市,绥化、齐齐哈尔、松原、锦州、鞍山、通辽是规模超过1000亿的6个城市,其他19个城市的经济总量都在1000亿以下。

然而,东北城市的衰落反映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传统老工业基地中,由于资源枯竭和工业变革,经济发展停滞,人口外流。具体来说,收缩型城市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

对于中国东北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来说,资源枯竭对经济发展是致命的。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的枯竭导致传统支柱产业无法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口净流出严重,房地产需求疲软。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阜新等城市都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萎缩城市。

鹤岗:煤炭资本的衰落。鹤岗曾经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鹤岗矿区曾是一个年产1000多万吨的大型煤矿区,自1949年以来,带动了10多万人次的就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鹤岗的煤炭几乎枯竭。鹤岗唯一的大型企业龙梅鹤岗矿业公司,2014年仅占龙头企业神华集团煤炭产量的10%,负债累累。房价下跌反映了当地的经济衰退。

除鹤岗、鸡西、双鸭山和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都面临着这种尴尬的局面。现有的33个主要矿山中有16个已经枯竭,并已被国家批准破产。随着富矿的数量日益减少,矿山越来越深,矿山的开采成本也在增加。鹤岗煤矿开采成本约125元/吨,阜新煤矿开采成本118元/吨。鸡西是一座“百年煤炭城市”,2013年至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负增长,2016年至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不超过1%。经济发展令人担忧。

伊春:林业基地发展的难点。伊春位于小兴安岭腹地,是中国林业的长子。它也是中国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早发展起来的林业基地。它被称为“红松之乡”。自1948年以来,宜春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60年来,伊春向全国提供优质木材2.4亿立方米,税收和造林资金300多亿元。在木材开发的繁荣时期,也提供了许多工作。玉门:石油基地的衰落。甘肃玉门曾经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城市。玉门油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的工业系统也紧紧围绕着油田。1959年玉门油田原油年产量超过140万吨,占全国油气产量的近50%。在鼎盛时期,居民以在石油管理局工作而自豪,20世纪末永久人口为185,000人。然而,资源型城市的弊端也在玉门显现出来。玉门油田曾经年产几百万吨,现在逐渐减少到只有40万吨,石油储量也逐渐枯竭。

(二)产业变革型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经历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高利润、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发生了逆转,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需求疲软,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制造业雇员人数也显示出自2012年以来的正常下降。

鞍山:钢铁无法承受的重量。鞍山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被誉为“钢铁之都”。“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是对鞍钢最好的诠释。20世纪50年代,鞍山钢铁公司正处于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在重返工作岗位仅四年后,全国累计年产量达到64%。1978年,鞍山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在全国前20名之内。但是很快,由于生产结构过于单一,世界钢铁竞争日益激烈,钢铁工业的衰退导致鞍山经济衰退。

本溪也是一个以钢铁和化学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49年初,鞍山、本溪和抚顺甚至成为中国九个直辖市之一。虽然很快就被废除了,但很明显,这些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本溪钢铁公司成立于1905年,是中国最古老的钢铁工业企业之一。然而,由于其主导地位,它也面临着钢铁工业衰退带来的结构性危机。

(3)地理位置偏远的城市

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靠近港口、运河和铁路的城市便于对外交流。大城市群中的城市受益于区域协调发展效应。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依靠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然而,也有一些城市既不是交通枢纽,也不远离大城市群体,缺乏自给自足的资源。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它们对人口的吸引力最弱。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城市以及四川巴中、广元也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而榜上有名。

中国城市的故事:四种最终缩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图2:从巴中到成都,必须至少有一辆公共汽车和一次列车换乘。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如金融研究所

齐齐哈尔位于黑龙江西部,北纬45度至48度之间,从地图上看,它靠近中国最北端。东临大庆和绥化,南接吉林省白城市,西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北接黑河市和大兴安岭地区。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及其周边城市属于萎缩型城市,当地城市群整体实力较弱。加上漫长寒冷的冬天,铁路网不如黑龙江中部的哈尔滨完善。齐齐哈尔附近呼伦贝尔市有一个县级城市叫根河,位于北纬50度至52度之间,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根河市是中国最冷的城市之一。年平均气温为-5.3℃,历史极端低温为-58℃,年冰冻期超过210天。它被称为“中国的冷极”。

图3:从地图上看,根河和齐齐哈尔离中国最北端更近。

中国城市的故事:四种最终缩小甚至消失的城市

*图片来源:公共信息,如金融研究所

(4)被动虹吸城市

由于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周边城市的人口不断涌入核心城市。例如,位于北京附近的高碑店,2008年人口接近60万。到目前为止,只剩下54万人,外流率为10%。由于与区域发展差距大,城市群协同效应弱,长三角和珠三角问题相对较小,北京虹吸效应较强。

图4: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金融研究所

在人口外流的同时,城市面积的不断缩小和不断扩张导致城市资源的不匹配。过去,城市的发展思路基本上是扩张和再扩张,没有意识到“小而美”的重要性。因此,一些城市的人口正在减少,但其面积正在扩大,人口密度正在下降。例如,大庆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2015年的人口密度下降了约32%。另一个例子是吉林市,从2010年到2017年,注册人口减少了19万,而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下降了4.3%。

02

历史经验:世界上六个典型的“萎缩城市”

缩小城市不仅发生在中国,事实上,缩小城市的概念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一些老工业城市,如利物浦和谢菲尔德,已经出现了人口萎缩的迹象。

(一)德国莱比锡:政治变革引发的巨大变革

莱比锡位于德国中部。从工业化开始,印刷业迅速发展,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933年,人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713,000,成为德国第四大城市。莱比锡的人口转折点始于1938年。“水晶之夜”不仅是犹太人的噩梦,也让莱比锡失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1

(2)英国利物浦:最大港口城市的衰落

利物浦不仅以其足球队闻名,也是一个著名的港口城市。19世纪初,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40%,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英国的第二大城市。利物浦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来自爱尔兰等欧洲其他城市的移民。1931年,利物浦的人口达到了856,000人的历史高峰。人口转折点始于上世纪中叶,当时淤积的泥沙堵塞了航道,清除泥沙的成本非常高,相当于另一个新港口的建设。新的大规模海运业务转移到了英格兰南部的其他城市。(3)日本函馆市:去工业化时代的衰落

20世纪70年代,去工业化浪潮也席卷了日本。与利物浦相似,日本港口城市函馆也未幸免。函馆市位于北海道南部。它的主要产业是航运和渔业。后来它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运输和贸易港口。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喷气式飞机、陆路交通等交通方式的发展,函馆的航运受到了很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去工业化经济转型和运输方式的改变导致函馆航运业经济竞争力的丧失和西部沿海地区大量人口的流失。1977年,根据国际公约,渔业用地减少了200海里,进一步抑制了渔业的发展。造船和渔业的衰退导致了经济衰退,制造业工人的数量在过去十年减少了一半。起初

(4)美国底特律:从“汽车之都”到“破产城市”

底特律在2013年的破产令人惋惜,这个世界闻名的“汽车之都”已经衰落。在巅峰时期,底特律一年内占全球汽车产量的90%,福特、通用汽车和其他大型汽车工厂的总部都聚集在这里。到1950年,底特律有180万人口,成为美国第四大城市。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汽车工业受到其他国家汽车工业和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了。三大汽车公司逐渐落后于日本、欧洲甚至新兴的韩国制造商,加剧了底特律的衰落。支柱产业的衰落导致精英人口外流、税基萎缩、服务业受损、暴力犯罪频发、公共设施和服务瘫痪以及城市衰落。

(5)美国匹兹堡:“港督”一代的终结

如果鞍山是中国,匹兹堡是美国的“首都”。19世纪80年代,匹兹堡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占当时美国钢铁产量的近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匹兹堡带来了钢铁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座城市的人口也很大,1969年人口峰值超过276万。但是自1970年以来,美国经济萧条已经扼杀了匹兹堡的钢铁工业。1978年,有100多年历史的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匹兹堡工厂关闭,17500名工人失业。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匹兹堡的钢铁工业失去了10多万个工作岗位。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必须得到补偿。经济水平和可居住性的下降导致匹兹堡开始了持续20年的人口外流。

(6)芬兰莱克萨:森林衰退后的萎缩

列克萨位于芬兰东部,森林资源丰富。自19世纪以来,它一直在砍伐、加工和出口树木,发展相关产业,成为芬兰著名的林业城市。20世纪初,林业为leksa提供了近9000个工作岗位,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人口也持续增长,并在20世纪50年代达到顶峰。然而,随着树木的减少,森林资源粗加工单一使用方法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林业作为列克萨的支柱产业,受到冲击,产值大幅下降。到2006年,林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下降到不到1000个,比服务业和制造业还要少。列克萨的人口开始明显外流。从1959年到2010年,列克萨的人口减少了52.6%。图5:作为列克萨支柱产业的林业产值下降,导致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迅速减少。

03

未来的突破:

城市避免收缩的四种方法

中小城市人口少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空间,因为判断一个城市的整体实力最终取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少不一定是劣势。我们发现,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往往有自己的经济特征,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能够摆脱城市收缩的命运。这表明,对于大多数中小城市来说,“小而美”比盲目追求扩张更有可能避免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