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聽話,感覺心煩意亂時,應該如何調節心情?

餘堅銳


不得不說,父母因孩子而抓狂或者心煩意亂多數因對孩子不瞭解,總想主觀臆斷的去掌控他們息息相關。所以,建議閱讀一下孩子的成長說明書,這樣才能去愛她,理解他,支持他。

孩子三歲之前,是無條件的愛與支持,三歲開始孩子的獨立意識需要得到保護。

(一)幼兒期 主動VS內疚(4歲到7歲)

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象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

學齡期(7~12歲)

勤奮VS自卑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價值感、有能力感。

(四)青春期(12~18歲)

自我同一性VS角色混亂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衝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衝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

如果一個少年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

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以上是孩子獨立意識的關鍵期,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有“人格”發展的重要使命,請父母們將重心放保護孩子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幫孩子打好基礎,孩子才能走的更遠。

另外,情緒處理給大家分享兩個我個人常用的小方法。三分鐘情緒管理:

1、三秒鐘反省:讓你心煩意亂的這件事誰應該負責?孩子不聽話是讓自己的自尊受損沒面子,還是孩子的能力問題。如果是能力問題,那麼這件事本身正好是孩子發現能力的最佳時機。

2、身心暗示法:深呼吸,邊點頭邊說“好”、“好”、“好”,你會發現身體非常忠誠,從胸口開始,怒氣會慢慢消散。(屢試不爽,很管用。)

父母的情緒是家庭環境的能量場,情緒也構成了一個孩子內心的基本幾點。同時,你處理問題的方式,未來會成為孩子的翻版,請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教養”。祝好!

#我要上頭條##親子教育#


依雲粉絲團


你可以選擇離開一會,等心情平復了再來做孩子的工作。我曾撰文《育兒九心》:愛心,耐心,信心,細心,恆心,決心,平等心,寬容心,狠心等。理智的對待教育孩子,而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心情來。細心觀察,找出癥結,耐心對待,堅持下去。低起點,小步子,嚴要求,持之以恆。重習慣培養,重思維訓練,廣見多識,厚積待發。



我現在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很是理解提問者在自己孩子當時不聽話的情況下的那種心情。我為什麼用在當時不聽話的這句話呢?我本身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遇到過。當我們去告訴去禁止自己孩子這不可以那也不準,當孩子不聽的時侯,感覺肺都要氣炸了,感覺自己心情瞬間要崩潰。總感覺自己孩子老是不聽話,總感覺自己的心情很抑悶,就非得要孩子非要聽話不可。其實,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學會換位思考,也要學會有足夠的耐心。換位思考就是說,換另外一種角度去這麼想,我們自己小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像他她一樣調皮呢?父母多想想自己小的時候也是被自己父母訓斥過多少回?我們做父母的需要有足夠耐心去等待,等待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必定少不了這樣那樣的小叛逆期,即使家長跟孩子說上萬千條道理,他她也不可能句句都像你說的照做不誤。我們做父母的有了換位思考和足夠的耐心這兩件法寶,在孩子不聽話的情況下,自己心情就不會出現心煩意亂了,有的只是對孩子滿滿的愛意和包容心。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