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讀一些文學作品讀不懂,覺得很沒意思很囉嗦?

仙丶清風


有些文學作品初讀的時候讀不懂或者覺得無趣是正常現象。

尤其是有些名家的文學作品,評價非常的高,但我們初次讀時確實覺得枯燥無味,或者晦澀難懂。那是因為讀者跟作者之間的認知水平的差異化。此處的差異不一定是高低的差異,可能會出現在不同生活時代,不同生活背景,或者不同知識領域的一些差異。這些差異使我們閱讀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障礙。

其實我們平時所說的閱讀可以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閱讀。

  • 第一種是在我們閱讀的素材或者文學作品中,緊憑我們現有的經驗,及知識積累,便可以一下就理解其含義。我們或者從中獲取新的資訊,或者得到某種精神的享受。但是我們並不能從中增進我們的理解力。因為我們所面對的讀物與我們的理解力處於同一水平,所以我們讀起來才毫不費力,甚至會體會到樂趣。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學知識要漸學漸難才能有更多的知識儲備,要不斷的增加科目,才能有更廣的認知水平一樣。永遠不可能在學習中找到舒適感。

  • 第二種就是當我們嘗試去讀某種一開始並不瞭解的領域的讀物的時候,或者寫作背景與我們生活的時代大相徑庭的作家寫的作品時。那麼現在放在你面前的這個東西某種程度上來說需要你的理解水平就必須增高一節,以便你才能從中獲取更高層次的知識或者理解到書中所表達的思想。換言之,只要你想要讀這類作品的自主性足夠強,那麼這本書就能幫助你增進你的理解力,從而跟這本書達到某種共鳴,才從中獲得精神的滿足,但是過程可能會讓你感受到什麼是痛並快樂著的深刻含義。

當然,閱讀也是有各種的技巧的,比如我以前讀一些不同時代的書或者小說,因為比較著急瞭解書中內容,拿起來就讀正文。關於作者的成長背景,這本書的序,目錄,完全忽略掉。這樣就使得我對於書中的一些描寫感覺莫名奇妙,非常不解,有些地方完全讀不懂。後來才發現作家的寫作背景,書的序都是有利於我們去更加理解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更能聽懂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向我們傳達的思想。我會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寫這樣的故事,那樣的經歷,以此才能感受到不同世界帶來的衝擊。


所以如果你實在有一本讀不下去,而又非常想探究其中奧義的書的話,可以嘗試先看一下教你如何閱讀書籍的那類書中所傳授的閱讀技巧,非常有用。就像我們上小學時候那樣,老師教我們如何完成基礎性的閱讀一樣。


守翠兒


文學作品只有與讀者產生了共鳴,讀者才覺得有意思。如果讀者讀不懂怎麼能有意思呢?但讀者甲讀不懂,不等於讀者乙也讀不懂,只要大多讀者能看懂,覺得有意思就是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昨天看了《當代》負責西北地區的編輯的文章,他說:《平凡的世界》當初在他眼裡懸念少、一般般,給予了退稿,後來被別的刊物首次發表,一炮打響,轟動文壇。自己後悔莫及,受其他編輯埋怨。他還悔恨地說:當時若徵求主編的意見就不會失去發表路遙作品的機會。


笑冰


感覺別人說話囉嗦,是因為不想聽,和自己三觀有衝突。

就像成人教育小孩,小孩感覺囉嗦。

對於生活、社會、人性的認識,與作者相比,有的讀者就是個小孩水平。

其二,真正的作家是用文學的各種體裁——詩歌小說散文隨筆,闡述他們對於世界的獨特深刻的見解,並不迎合讀者,也沒有什麼功利實用的價值,只是人類精神世界充實的外化。有些作品是連娛樂的作用也沒有的,相反讓讀者增添煩惱,讓讀者因思考而感到苦痛。

其三,好的文學作品是著眼於人類的,斤斤於私利的讀者會感到不適與多餘。

其四,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先鋒前衛具有探索創新意義的,讀者往往不能及時適應。

其五,現實主義作品相對容易理解,現代主義的意識流、超現實現在也一天天通俗化,後現代價值多元價值解構碎片化敘事跨文體寫作更會讓讀者不知所云。

其六,故事是人類的最愛,最好看的電影是故事講得最好的電影,連一些高人的微頭條輔導課也講,你要有流量,情緒要兩極化內容要故事化。這世界變化飛快,讓人眼花繚亂,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難於把握,故事不多,邏輯混亂,紅塵滾滾,遍地誘惑,享樂主義,手忙腳亂,有些人急於強大急於爽,只好跑到小說裡,但並不是所有小說都是對現實的逃避,所以看得不耐煩。

《紅樓夢》裡,實際上是人類精神世界最豐富的生活,吟詩作畫,猜謎鬥草,讀書看戲,耍一點小脾氣,連丫頭都在學寫詩。

很多人就搞不懂看不下去,毫無興趣。

至於說白茫茫大地的結局,讀者們可更管不了那麼多,他們只要現在而今眼目下,只要及時行樂。

我曾經說過一些名言,“真正的作家應該是人類的先知”,“所謂文學,就是對一切的理解與同情”,“最偉大的小說沒有情節”,不要說讀者,連頭條的編輯也許也會問,你有沒有文化啊?

我只好應聲說道,我沒文化我沒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