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读一些文学作品读不懂,觉得很没意思很啰嗦?

仙丶清风


有些文学作品初读的时候读不懂或者觉得无趣是正常现象。

尤其是有些名家的文学作品,评价非常的高,但我们初次读时确实觉得枯燥无味,或者晦涩难懂。那是因为读者跟作者之间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化。此处的差异不一定是高低的差异,可能会出现在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生活背景,或者不同知识领域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使我们阅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障碍。

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

  • 第一种是在我们阅读的素材或者文学作品中,紧凭我们现有的经验,及知识积累,便可以一下就理解其含义。我们或者从中获取新的资讯,或者得到某种精神的享受。但是我们并不能从中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读物与我们的理解力处于同一水平,所以我们读起来才毫不费力,甚至会体会到乐趣。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学知识要渐学渐难才能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要不断的增加科目,才能有更广的认知水平一样。永远不可能在学习中找到舒适感。

  • 第二种就是当我们尝试去读某种一开始并不了解的领域的读物的时候,或者写作背景与我们生活的时代大相径庭的作家写的作品时。那么现在放在你面前的这个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需要你的理解水平就必须增高一节,以便你才能从中获取更高层次的知识或者理解到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换言之,只要你想要读这类作品的自主性足够强,那么这本书就能帮助你增进你的理解力,从而跟这本书达到某种共鸣,才从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但是过程可能会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痛并快乐着的深刻含义。

当然,阅读也是有各种的技巧的,比如我以前读一些不同时代的书或者小说,因为比较着急了解书中内容,拿起来就读正文。关于作者的成长背景,这本书的序,目录,完全忽略掉。这样就使得我对于书中的一些描写感觉莫名奇妙,非常不解,有些地方完全读不懂。后来才发现作家的写作背景,书的序都是有利于我们去更加理解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更能听懂作者想要通过这本书向我们传达的思想。我会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故事,那样的经历,以此才能感受到不同世界带来的冲击。


所以如果你实在有一本读不下去,而又非常想探究其中奥义的书的话,可以尝试先看一下教你如何阅读书籍的那类书中所传授的阅读技巧,非常有用。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候那样,老师教我们如何完成基础性的阅读一样。


守翠儿


文学作品只有与读者产生了共鸣,读者才觉得有意思。如果读者读不懂怎么能有意思呢?但读者甲读不懂,不等于读者乙也读不懂,只要大多读者能看懂,觉得有意思就是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昨天看了《当代》负责西北地区的编辑的文章,他说:《平凡的世界》当初在他眼里悬念少、一般般,给予了退稿,后来被别的刊物首次发表,一炮打响,轰动文坛。自己后悔莫及,受其他编辑埋怨。他还悔恨地说:当时若征求主编的意见就不会失去发表路遥作品的机会。


笑冰


感觉别人说话啰嗦,是因为不想听,和自己三观有冲突。

就像成人教育小孩,小孩感觉啰嗦。

对于生活、社会、人性的认识,与作者相比,有的读者就是个小孩水平。

其二,真正的作家是用文学的各种体裁——诗歌小说散文随笔,阐述他们对于世界的独特深刻的见解,并不迎合读者,也没有什么功利实用的价值,只是人类精神世界充实的外化。有些作品是连娱乐的作用也没有的,相反让读者增添烦恼,让读者因思考而感到苦痛。

其三,好的文学作品是着眼于人类的,斤斤于私利的读者会感到不适与多余。

其四,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先锋前卫具有探索创新意义的,读者往往不能及时适应。

其五,现实主义作品相对容易理解,现代主义的意识流、超现实现在也一天天通俗化,后现代价值多元价值解构碎片化叙事跨文体写作更会让读者不知所云。

其六,故事是人类的最爱,最好看的电影是故事讲得最好的电影,连一些高人的微头条辅导课也讲,你要有流量,情绪要两极化内容要故事化。这世界变化飞快,让人眼花缭乱,我们的生活越来越难于把握,故事不多,逻辑混乱,红尘滚滚,遍地诱惑,享乐主义,手忙脚乱,有些人急于强大急于爽,只好跑到小说里,但并不是所有小说都是对现实的逃避,所以看得不耐烦。

《红楼梦》里,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世界最丰富的生活,吟诗作画,猜谜斗草,读书看戏,耍一点小脾气,连丫头都在学写诗。

很多人就搞不懂看不下去,毫无兴趣。

至于说白茫茫大地的结局,读者们可更管不了那么多,他们只要现在而今眼目下,只要及时行乐。

我曾经说过一些名言,“真正的作家应该是人类的先知”,“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最伟大的小说没有情节”,不要说读者,连头条的编辑也许也会问,你有没有文化啊?

我只好应声说道,我没文化我没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