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仁”加以“巧言令色”,是否會事半功倍?

文史生


仁:在這裡屬於道德範疇,是褒義詞;

巧言令色:有花言巧語,虛偽討好的意思,屬於貶義詞。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仁的反面就是巧言令色,孔子的儒家思想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注重人的實際行動,教導人要言行一致,切忌心口不一,這種誠實樸素的精神至今還在影響著咱們中國人。

有些‘求仁’的人,以為待人接物處處和顏悅色,讓別人開心就是仁,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卻容易失去自己的思想個性,也不容易使對方認識自身的錯誤,而改正錯誤。

有些人能說會道,說話從不得罪人,人前一套背後一套,領導在的時候一個模樣,領導一走,立馬變樣,對強者一個樣,對待弱者又是另一副嘴臉,這樣的人不用說,都知道他們不好,不能算仁。

真正的仁,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心地仁厚的人,言語上一定是溫和的,起碼不會對人說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保持自己獨立想法,同時讓別人感到愉悅,以柔和的言語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和巧言令色是兩回事。

這兩個詞很容易理解,提問的朋友之所以會這樣問,可能是發現生活中有些寬厚仁和的人,因為不善言辭,或言語太過於誠實直白,而導致辦事不利,容易失敗,生活中處處受制,過得不太好,所以才會有:“仁”加以“巧言令色”會不會事半功倍之說。

巧言令色的人,相處一段時間就會被揭穿,可能會取得暫時的利益,但不會長久。利益是眼前的事,人品是一輩子的事。正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道理是一樣的。

語言是一門藝術,但必須有一顆仁心作根基。《聖經》箴言書有說:言語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真正的“仁言仁語”和“巧言令色”完全是兩回事,二者的出發點就不同。時間久了,大家都能分辨出來。

如果有真心“求仁”的朋友,苦於不會說話,可以選擇少說話,多做事,或抽時間學學說話的學問,相信會有幫助的。


恩典6580


這個問題,這樣說吧,就是:“仁加以巧言令色”,就如同:“蜜加糖衣炮彈”。其實是假借仁義作為行事攻略的外衣,實則是裡面裹著真的投其所好俘獲對象的惡毒炮彈,把問題揭穿,它的本質就是一種欺騙手段。

這樣的行事手段,短期看:“可以利用糖衣炮彈方式方法行事,有效地投其所好,命中對象的軟肋弱點,將對象快捷地迅速俘獲,取得利益,達到目的”,是成功的。

這樣的行事手段,長期看:“欺詐的做事手段,經不起時間考驗,也就是欺騙,當時是不會一下子意識明白的,慢慢的人們吃盡糖衣,終究會認識明白是炮彈的”,因此!欺騙的手段,欺騙了一時,欺騙不了一世,終究是露餡的,最終是失敗的。

“仁加巧言令色”的做事方式,由以上敘述可知,是短期騙人急功近利,目的不純的騙人手段,可以欺騙對象,騙取利益。正是這種假仁實惡的思想本質,決定了這種人的行事結果,不會是事半功倍的,一定是最終失敗的。


A小雅29


  • ∵“巧言令色,鮮矣仁。”一語出自巜論語.學而》,序號:1.3。巧,偽,虛浮不實。巜集韻.效韻》:“巧,偽也。”令,善,美好。《爾雅.釋詁上》:“令,善也。”又,“令”訓作“使,讓”。故“巧言令色"譯“虛浮不實的語言和裝出和善的臉色”。“鮮矣仁”,主謂倒裝句,譯為“仁就很少了:”。可見“巧言令色"是缺少“仁"的表現,不是二者相加就會“事半功倍"。(20200505)(謝月醉雨殤君之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