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的小说为什么文学功底如此深厚?

静下心养生


要说梁羽生小说的文学功底,毫无疑问绝对是超一流的,其作品语言文字之考究优美,加之每章必有诗词雅赋,在武侠小说界堪称是最具文学范的作家,孤鹤君将其称为“武侠诗人”。

但文学作品的成就绝非仅靠优美文字的堆砌,相比较而言,小说的谋篇布局、故事情节的构造、人物的刻画等等,甚至更为重要。不幸的是,梁羽生仅具文学功底高此一项,而其它方面皆硬伤太大、瑕疵多多,致其作品可看性、回味性和影响力皆为另一位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所全面压制。梁羽生号称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却始终没能站在它的最高处。

梁羽生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每篇都有一个好的开头,但越往下去,情节平淡拖沓、人物公式化、叙述冗繁等弊窦愈益严重,常常是勉强看一半便弃之不顾。孤鹤君曾读过他的《冰川天女传》、《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作品,但没有一部能读完,读到一半时便直骂“扯淡”……

但梁羽生有一部作品让我深爱不已,就是《飞凤潜龙》。孤鹤君第一次读它是在一张小报上,那张报纸前后用了怕是十几个版面来登载,折叠起来就像一个小册子。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说的主人公和情节,并在这些年间重读过不下五遍。《飞凤潜龙》也是我唯一收藏的梁羽生的作品,正放在我书房书架的最上层,它的周围是金庸的全套武侠小说作品。这部作品好像是梁羽生唯一的中篇小说,我因此认为,梁羽生可能更适合写情节紧凑的中篇;一旦写长篇,就散了、乱了,他自己也收不回去。

可见,文学功底是小说创作之必备工技,但文学功底高,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小说。


孤山独鹤


那和他文化造诣方面有关。


我是太阳花


梁羽生先生可以称之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其作品有《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梁羽生先生的小说文学功底深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梁羽生先生丰富的阅历。梁羽生先生本名陈文统,出生在广西省,是少数民族中的壮族人,自小受广西文化习俗的影响。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先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家内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骨子里那种爱国情怀、锄强扶弱的情感应该多少激发出来,这种经历激发的爱国情怀渗透在了梁先生的小说中。比如《萍踪侠影录》中的主人公张丹枫一生为国家危亡奔波,出了不少力。

将那军官一扔,云重身边的卫士急忙接过。张丹枫道:“云使臣这就是昨晚脱逃的那个蒙面贼人,名叫麻翼赞,又是瓦刺太师帐下的武士,你带着他,送回给也先吧!”

第二,梁羽生先生博学多才。梁羽生先生的博学和多种因素有关,身在书香门第,对于古诗词当然有所学习,在1945年多名学者在广西避难,其中有几位还在梁羽生先生家中住过,这就为梁羽生先生博学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史学方面,梁羽生先生向著名史学家简玉文请教、学习,向诗书画三方面都有建树的饶宗颐请教、学习,其他方面也有研究。在梁羽生先生担任编辑后,更要提升各方面的素养,以便更好适应工作。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其作品文学气息很浓,让人觉得梁羽生先生诗书典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额吉多用力扯开脱不花抱着炮身的双手,只见炮口已被染得通红,鲜血还在汩汩地流入。正是:拚把娇躯填炮口,香魂犹自护檀郎。

第三,家庭教育影响。梁羽生先生出身在广西的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下,梁羽生先生很快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出生就开始接受的教育,甚至伴随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后来梁羽生父亲被误杀,梁先生也是悲愤万分,在梁羽生先生的小说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其作品《萍踪侠影录》张丹枫父亲张宗周在瓦剌效力,实则是作为张士诚后人想复辟大周,后面对大炮不屈服,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一个好汉。

凡是云家后代,碰着了张宗周这一脉所传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要把他们杀掉!虽是隔了十年,虽是隔着衣裳,云蕾还好似闻到那羊皮上的血腥味道!

笔者主要从阅历、博学、家庭教育三方面谈了这个问题,认为梁羽生先生的小说文学功底深厚理有多方面原因。以上是本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欢迎补充交流。

我是路留星,热爱武侠文化的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