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剛上小學的孩子學習?

平底鍋灰太狼


小學一年級是小學的初始階段,也是孩子全部學習生涯的起步,在小學一年級養成的習慣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些習慣,不僅包含學習習慣,同時還包括禮儀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我希望每一個孩子可以成為全面的、健康的人,而不是僅僅是學霸。

第一、學習習慣

1、課前準備

聽到上課鈴響馬上回到自己座位,並能夠準備好下節課需要用的課本、用具等,端正坐好等待老師上課。

這個習慣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說很簡單,但對於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並不容易做到。因為他們在幼兒園階段都是幼教喊半天,還不知道迴歸自己座位的,有些學生甚至在上課鈴響後找不到自己的座位。

2、認真傾聽

在課堂上傾聽老師的話語,跟隨老師的提問積極發言,得到老師的允許後站立發言。很多一年級的學生要麼不經過允許就站起來發言,有些是看著蹬著老師黑板其實思想溜號,有些不敢舉手發言......課堂學習非常關鍵,一年級的課堂學習習慣一定要建立起來。

3、愛提問題

“學貴有疑”,小學一年級就要鼓勵孩子遇到問題主動提出問題,哪怕你的想法跟別人不一樣,是錯誤的,都要敢於提出來。尤其是小學生,他們思維跳躍,想法千奇百怪,聽到老師講的課,又不懂的、不會的、不同意見的,要鼓勵孩子多提問,敢於問問題,這對孩子培養探索精神非常有幫助。

4、書寫習慣

我家孩子所在的小學非常注重孩子的書寫習慣,與其他學校不同的是,特意在下午課程開始之前設置了半個小時的書寫課,專門對小學生進行書寫的鍛鍊。我認為這點非常好。“字如其人”,寫字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性格特徵,現代人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趁著小學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非常有必要。

5、作業習慣

經常會有家長一陪寫作業就全家雞飛狗跳,歸根結底還在於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沒有養成好的寫作業習慣。怎樣的作業習慣才是正確的?第一、讓孩子記得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不要依賴家長提醒;第二、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查資料;第三、讓孩子主動承擔作業完不成、寫錯由此造成額後果。

6、閱讀習慣

會閱讀的孩子,學習習慣不會差。家長可以減少對孩子作業的主動參與,把主要精力放到培養家庭的閱讀習慣上。我家孩子從三歲起,我每天陪他讀一本繪本,如今小學一年級,寫完作業後,他都會跟我一起再多讀半個小時的故事書,有時兩人還會在一起創作新的故事,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益又有趣的親子閱讀。

第二、禮儀習慣

1、主動打招呼

看到熟悉的老師、同學、家人,能夠主動打招呼,這是孩子參與社交的第一步。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見到熟悉的人主動打招呼,這對孩子今後與人交往是非常積極的行為態度。雖然這一點幼兒園時期老師都有教育,但真正有意識地主動打招呼,很多孩子還做不到,小學一年級學生已經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要引導建立這樣的禮儀習慣。

2、用禮貌用語

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孩子主動使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引導孩子文明講話,不說髒話粗話。家長自己在家中也要避免使用這些粗魯的語言,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3、遵守秩序、愛護公物

秩序感,是孩子融入集體的標誌。記得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總是抱怨“為什麼上課的時候,老師要讓我們揹著小手坐端正”,小一後很少說了,會非常安靜地跟其他學生一起排隊,這說明孩子已經開始融入集體,從獨立的個體向集體化的人格進行轉變。遵守秩序,不破壞公共事物,是集體對他的要求。

第三、衛生習慣

1、課前解決好內急

幼兒園階段,孩子們一般是什麼時候內急了就什麼時候去上廁所,但小學生已經有自己的規律課堂時間,需要學生上課前學會自己主動去廁所解決內急問題。

2、飯前便後要洗手

不少幼兒園也教學生飯前便後要洗手,但進入小學後,這些事情全部都由孩子自己完成,老師和家長不會再主動檢查,要給學生講明道理,讓孩子自己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做到這樣的習慣。

3、見垃圾主動撿起

從小學生開始,孩子們已經成為有動手能力的“社會人”,而他們能做到的第一點就是“見到垃圾主動撿”,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關注社會,關注身邊的事物。

4、隨時整理學習用具和衣物

這是很多小學生上學第一天,老師都會教的內容: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學習怎麼找每節課上課的書本,衣服溼了自己換。家長在家也不要過分幫助孩子,讓孩子能夠做到自己的主人。

這些習慣看上去很簡單,但卻貴在堅持,家長要不斷告知孩子,並引導孩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也養成這些生活習慣。


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


要想讓孩子學好數學,首先必須激發、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解決他們喜歡學的問題。

下面是教師的一些做法,是不是對家長也有啟發呢。


一、故事開頭,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孩子大多數都喜歡講故事、唱歌、跳舞,喜愛玩耍和參與老師組織的一些表演和遊戲是一年級學生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結合教學的需要,教師可採用遊戲,開火車,即興表演等手段,使孩子在玩耍、表演、遊戲中學到知識。例如,在認識10以內的數時,把各數編成一個手指遊戲,在遊戲中邊表演邊學習數數,這對剛從幼兒園畢業的孩子來說感到特別親切。還把手指遊戲作為每次課前的一個安靜遊戲活動,能使全體孩子在最短時間集中注意,進入課堂活動。


二、運用形象化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習興趣

一年級兒童正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這個過渡的開始。所以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採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既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減法算式時,例如5-2中“-”所表示的意思時,老師可以這樣舉例說明:“桌上有5個蘋果,現在你吃掉2個,還剩多少個?”,“吃掉後,少了2個,就是減去2的意思。”所以說“減法中的減號就是拿走、少掉、去掉的意思。”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學生就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識。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在採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的同時,要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基礎。另外,如果能結合本班學生實際來舉例說明,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

三、利用學具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特點: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時間不長,好奇心強、好動,特別是一雙手喜歡到處亂摸。根據這些特點,上課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一些操作性的學習,寓教於玩,使學生在玩耍中學到知識,發展了學生的動作思維,達到了樂學和會學。
例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讓學生帶7個小圓片,讓孩子分成兩份,可怎樣分呢?再根據學生各個不同分法,歸納出“7的組成”。 又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擺一擺,第一行擺6個○,第二行要求擺的△比 ○多2個,在擺的時候,要想一想先擺幾個△,再擺幾個△,一共擺幾個△。在學生完成操作之後,要給學生一個反思的時間,讓他們對照自己所擺的結果想一想,先擺什麼,再擺什麼,得出什麼樣的結果,這樣由“物化”的過程轉化為“內化”,讓實際操作的全過程在學生頭腦中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在擺一擺和想一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擺的過程。使學生心明口明,思路順暢。


hao學習


首先你要先知道為什麼會對數學不感興趣,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不一樣,很難說有固定的公式來培養某項興趣。而且每個人的特長都不一樣,要學的全面只是現代教育強加於人的無理要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的最活潑,最現實的成分。只有孩子把數學作為自己的興趣去學,才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慾。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1、從簡單的入手,孩子對數學沒興趣可能是基礎沒掌握

你可以先找些簡單的數學趣味題看看。興趣都是從簡單開始的。如果直接對著難懂的題目,別說興趣,可能會越來越討厭甚至厭惡到不想碰。在簡單的興趣形成後,就自己將問題逐漸複雜化。假如對自然數的開方有興趣,發現了興趣,就用有理數開方,再用實數,最後用虛數。這是廣度的延伸。或者對平方有興趣,熟悉了後向立方,四次方發展。這是深度的延伸。

2、和諧、融洽的家庭關係

在家裡一定要讓孩子不懂就問父母,讓孩子養成多問多想的性格。因此在生活中應建立和諧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使孩子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只有成為孩子心理上的朋友,彼此才會溝通,家庭氣氛才會融洽,在這樣和諧的環境下,孩子的學習興趣才能被喚醒。才會重視課內聽講,課後及時複習的習慣。

3、多做題目,多做練習

數學是靠自己做題目做出來的,數學並不能靠死記硬背的去學習,只有平時不斷的去做題目,那麼數學的掌握情況就會突飛猛進,孩子的成績上去了,那麼自然而然就會對數學慢慢地產生興趣。

4、幫助孩子體驗成功

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內驅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是在學習過程中,由於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滿足的樂趣,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應有意識地積極地為孩子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為他們搭建表演的“舞臺”。這樣,學習將不再枯燥乏味,而充滿了魅力。

5、讓孩子在平時的訓練中體味興趣

數學其實並不難,關鍵是基礎要紮實,如果孩子平時的基礎不紮實,那麼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提高基礎水平,這樣孩子學起來才會有興趣,才會體會到數學不難帶來的樂趣。

興趣對學習起推動作用,學習又轉而能增強興趣。因此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必需的。由此可見,要把數學學好就得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瞭解數學學科的特點,使自己進入數學的廣闊天地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