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致用:老庄韩的“无为”思想

道德经致用:老庄韩的“无为”思想


一、老子的无为而治

老子所讲的“无为”侧重于为政之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什么作为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呢?这样就可以把天下治理好吗?

老子说:是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在《道德经》一书,所蕴藏的含义相当丰富。在弄清楚什么是“无为”之前,我们先要明白,老子所说的“道”。

道,在道德经一书中,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有三重:常道,天道,人道。万物之源是为常道,万物之序是为天道,人为之举是为人道。

“常道”作为万物之源,造生天地万物,同时给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了一套秩序,这套秩序便是天道。人本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人有智,能体道。当人不再遵循天道,而以自身智能去改造世界的时候,人为之道就出现了。

本来天下是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循道而行,自然有序。不幸的是,人类自以为有足够的智慧去驾驶这辆汽车,于是,天下之治从天道之为变为人道之为。以人道代天道,进而以人道灭天道。

老子早早就洞察了人类所强为的这一切,并且看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所以写下《道德经》,阐明治理天下最好的方略,是效法天道来治理天下。

天地不曾干扰万物的生长,万物却能生生不息。为何人类却要以人道去改造万物呢?关于如何改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究竟以谁的为判准呢?于是天下之争,争而大乱,乱而治,治而乱就交替出现。

既然人类已经走偏在了人道,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绝弃人道的妄为,复归于天道之治。所谓的天道之治,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治。

在道德经中,无为,“为”是为政之意,“无”是无为之以人道,而为之以天道。圣人治理天下,不以人为的智巧妄作妄为,而应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天道治天下,以天治人,而不以人治人。这就是无为的真义。

“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被老子作为治国方略而反复阐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为什么爱民治国要无为呢?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什么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呢?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无为之而辅天道之常然,虽不人为,但天为之,故无不为也。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无所作为,消极避世,这样的理解纯属庸人之智。老子作为得道圣人,是站在宇宙天下的高度,给出的一种治世为政之道。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只是一种治世的手段,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无为而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原则在中国政治史上有过非常重大的影响。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

那么,作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两位传奇人物——庄子与韩非子,他们又是如何理解老子所说的“无为”的呢?

二、庄子的无为自然

庄子所讲的“无为”侧重于为天之说。

庄子作为老子思想最传奇的继承者,不仅继承、传播、弘扬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还不遗余力的鞭挞了所谓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在庄子看来,都只是道的碎片,各执一端,各兴己说而已。

庄子同样反对人道之强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随意干涉和改变天地自然的规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人复天,天人合一。

《庄子·应帝王》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混沌,混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告别之时,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混沌。

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可唯独混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混沌打开一窍。七天后,七窍打开了,而混沌却死了。

为什么混沌会死了呢?因为被人为地改造了。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天地万物皆为一道所生,各有其性,各有其理。

事物本来的样子,就是天地所赋予的最好的样子。而人类却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去改造自然,对抗天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悖逆了天道。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形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理解天地常然之理,只是一厢情愿地自以为是。

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庄子在《秋水》篇说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

意思是说,牛马生来就长了四只脚,这就叫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人为,以人智毁灭天性。

所以庄子启示人类,不要以人为之智去毁灭万物之自然,不要以造作去损害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而要循天自然,顺天应人。

然而,世人往往违背自然本性,偏要强行人道,卖弄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伤物害物,也使得自身丧失天性本然,成为迷途的羔羊。

在庄子看来,人类以其智巧所制立的种种制度、礼法、主义等,虽然构成了人类的文明,但这种所谓的文明,不仅是对自然和人的本性的破坏,更是对天道的扰乱与毁灭。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提倡“无以人灭天”,以无为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三、韩非的无为之用

韩非所讲的“无为”侧重于为君之说。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引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方略,提出了千古不易的治国理念。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韩非子·主道》

明君在上无为而治,群臣在下竭能尽职。君主在上怎么无为呢?让智者虑事而君断其事,让贤者使才而君任其能。能够驾驭群臣的智能,所以君主的智能是无穷的。

有了功名则君可显其贤明,有了过错群臣来担当,所以君主的名望是无穷的。因此君主不贤能却可以做贤能臣子的老师,君主智慧平常却可以做智者的君长。群臣尽职使能,君主享受其成,这就是贤明君主治国的法则。

最突出的正面例子,就是刘邦。刘邦战略谋划不如张良,政务治理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这些才能都不具备,但最后却能得到天下,关键在于他用“无为之道”驾驶了群臣的“有为之术”。

韩非无为思想的渊源是“援道入法”,以道张法。他将“无为”与“有为”结合起来,阐述上无为下有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法术。

韩非阐述老子的“无为”思想,着重强调尽人之智能的理念。

“君道无为”并非君主无所作为,而是“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

“臣道有为”,是指群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

臣民各展所长,使君主无为而国强。当君主能够使臣民各展所长时,臣民也只需发挥自己特长就能建功立业利国利身,可避免历尽艰辛而一事无成。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韩非子・扬权》

使臣民各施所长,可使臣民无为而功立,使君主无为而国强。那如何才能使臣民“皆用其能”呢?

韩非认为关键在于以法用人。君主用法而无为,是从一定程度上将君主的意志排斥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之外,从而保证法律的可信度,减少政策随意性。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韩非子・用人》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再失就只有用法了。道、德、仁、义、礼皆失,治理天下就只能靠强制性的法律来约束。

老子与庄子都倡导无为自然,循天自化,去人复天,与天为一。但后世之人都不听,把道德仁义礼都抛诸脑后。韩非看见天下大坝之水即将决堤崩溃,马上用“法”去堵住。

韩非堵住了吗?失法而后鬼,法在逐渐地被人为的践踏,现在很多人宁愿事奉胡鬼,不惜毁人害己,也不把法看在眼里。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远道丧道者,自然无法长久。最后我们用《素书》里面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推荐阅读:《道德经》经世致用的四个法则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